殘冬行將消失,春天恍若來臨。冬去春來,循環往復,這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法則。對于以農耕文化為生命哲學的中國古代先祖來說,他們從天地的變化中遵循天地之法則,這是先祖的智慧,這也是“天道”。
“經濟現象”中,也有其必須遵循的“天道”。在互聯網、移動互聯和數字經濟下,信息流動的復雜性以及資源配置的任意性,導致一切都變得很多的不確定性。當我們拿著原來的尺子去丈量這個市場和用原來是模式去經營企業的時候,市場已發生巨變和劇變。“盛世龍圖”則在經濟的“天道”中用“智慧互聯”,攜手眾明星企業演繹“新經濟”。
京東之家、小米之家、阿里巴巴、廣州麗佰LIBAI、南京“A 便利”、臺積電……盛世龍圖合作的這些明星企業的自身顏值不可謂不高,高顏值如何有“高智商”?
“萬聯云大腦”,是盛世龍圖為她們植入的智商基因。掘進會員和消費者的畫像、匹配精準化營銷信息、提升會員和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提高客戶轉化率、增加消費者粘度。盛世龍圖創始人魏志剛說,這是“萬聯云大腦”給予上述客戶的消費價值。
盛世龍圖深諳:傳統工業(商業)的特征是“連續性、可預測、線性思維”的。而當下涵蓋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智慧經濟”,讓數字世界、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得以融合發展。新技術的產生為技術和經濟融合帶來新的機會,科技促進了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轉變,而這不僅帶來產業革命,還對經濟社會帶來新的影響。
盛世龍圖的戰略顧問袁清博士以為,過去產生于工業時代的傳統知識范式,已無法從容應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下的生產、生活新場景。知識范式必須做出重大變化。智慧經濟時代催生“新經濟”。
袁清繼續說,“舊經濟”是將好的經濟資源用于生產環節,擴大產能和提高生產效率。而“新經濟”則是以研發和服務為中心,這是源于“新經濟”對創新、全球化和資產合理配置的要求,是源于“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的推動。盛世龍圖的“萬聯云大腦”無疑是讓“數字世界、生物世界、物理世界”進行了大融合,催生出商業的“新經濟”。
小米之家的陳經理近幾個月來對盛世龍圖給予他們植入的“萬聯云大腦”打call點贊。從線上SAAS云數據行為和消費數據分析、云ERP到線下人臉識別、智能結算、智能防盜識別、智能照明、進出客流分析、智能導購系統、客戶喜好系統等,“萬聯云大腦”真正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打通,實時數據分析的新零售智慧門店、全渠道供應鏈。
“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高速發展,改變了我們企業經營的邏輯。”魏志剛深有體會。魏志剛說,過去我們商業也談聚焦戰略,但它的條件和環境是在一個相對靜態的市場里,而這一切在今天來講焦點始終在轉移和切換。你按照原來的方法即便做對了所有的事情,依然可能失去整個城池。“大數據”和“云計算”恰恰幫助我們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高效率的幫我們做了客戶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分析,已使我們的聚焦戰略更加精準。
2017年被業界公認為是“新零售元年”,盛世龍圖窺見“新零售元年”新物種的誕生。魏志剛和袁清博士的對“新物種”的理解“英雄所見略同”。他們共同認為“舊經濟”或是以第二產業為主,而“新經濟”,則是注入了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涉及產業間的融合,它們或不再拘泥于某種產業,這是“新物種”。
在廣州麗佰LIBAI箱包無人零售店的場景中,每一件商品上面都植入了盛世龍圖“萬聯云大腦”,顯著的RFID標簽,消費者自由挑選商品,挑選完畢,即可離開,在門店出口處,RFID標簽可被自動識別,迅速結算,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結算、支付環節。這免去了傳統零售中,消費者至收銀臺結算付款這一環節,實現“即拿即走”,大大提高了消費者購物的效率,節約大量時間。讓消費者在無人零售場景中,通過身份識別就可以自由購物,無感結算,技術與零售的結合提高了體驗,提升了效率。
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是臺灣一家半導體制造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晶圓代工)企業,總部與主要工廠位于新竹科學園區。2016年營收32.85億美元,晶圓代工市占率46%,為全球第一。盛世龍圖的涉密防盜系統、安全紙簽約臺積電。這同樣集聚了盛世龍圖“萬聯云大腦”的智慧支撐技術。
Take Go、繽果盒子、淘咖啡……掃手入場、自由購物、無感支付;南京首家無人便利店“A 便利”在南京亮相,其無人便利店的超高頻RFID產品與解決方案倍受合作者和消費者推崇,商品管理、進店、支付和離店等環節的RFID產品以及相關配套軟件等彰顯了“萬聯云大腦”的智慧優勢;“F2C+智能共享+全境體驗模式”,去年末盛世龍圖落地廣州麗佰LIBAI。
在智慧新零售的場景下,傳統門店渴望著變革與創新。盛世龍圖旗下萬聯寶(SAAS云平臺)、物聯寶(智能硬件)、空付寶(無現金支付)三寶為智慧零售新場景賦能,為連鎖便利店提供一整套saas系統和智能硬件,幫助店主高效精細化運營線下店鋪,提高坪效,助力實體零售轉型。
2017年中國經濟交出來一份“高顏值”的成績單。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其中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8.8%。而這個58.8的消費貢獻率,我們方能看見“新動能”的培育初見成效,更多看到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強勁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