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新華社記者倪震洲、朱涵撰文《南方供暖嘗試破冰:杭州將推出天然氣家庭分戶式供暖》今引熱議。
“風起于青萍之末”。
“南方供暖”的話題不絕于耳,而這次正所謂“歲歲年年今不同”,因為每年都有“南方供暖”的議論,以往時間大多在供暖開始的冬天,而這個春天里的“南方供暖嘗試破冰”或有不一樣的啟示。
事實上“南方供暖”,或杭州供暖的市場存在已有數年,那么在這樣一個時間和所處的空間下,筆者認為新華社記者撰文的“南方供暖破冰”的表述或有失公允。筆者更愿意將“破冰”,換成“鑿冰求魚”的思路去理解,在“行是知之成”中去“求魚”,在尋求新的商業生態中去“求魚”。
集中、分戶供暖爭議終結說
一直來,南方是集中供暖?還是分戶供暖?數年的“南方供暖”議論,無論是經濟帳、能源帳,還是環境帳,想必應該有個終結,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表示,如果南方都采取集中供暖,將會極大增加我國的能源壓力。
我國供暖始于20世紀50年代,參照的是前蘇聯的集中供暖模式,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供暖線”。過去福利加行政意義的供暖制度,顯然在今天國家經濟強盛,市場經濟發展,南方居民生活消費能力提升和品質消費意欲增強下,再加上近幾年南方極端天氣的影響,分戶供暖應運而生。我們可以看到,包括杭州A貓、南京好享家、武漢廣華等一批南方供暖集成企業的強勢發展,恰恰印證了分戶供暖市場的繁榮。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對北方農村清潔供暖提出了“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的原則要求,這是基于“資源稟賦”和“市場考量”的思考,南方供暖或也應因地制宜。通讀新華社記者的文章,想必他們是為“南方供暖”鼓與呼之外,還有為杭州燃氣用具經營有限公司的市場造勢。
自然是分戶采暖,更是市場行為,那真正的市場交易正是由供需雙方說了算,以記者所提到的“目前杭州推行天然氣階梯價,氣價會達到4.65元/立方米”,那么杭州的供暖,是否一定是以燃氣作為熱源燃料,換句話說從“4.65元/立方米” 燃氣價格考量是不是一定要用燃氣壁掛爐或值得商榷。而杭州之外的“南方供暖”也或“履不必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
“南方供暖”已被演繹成“舒適家居”,它是由采暖、新風、凈水等“聯合體”集成,并強調以舒適作為評判標準。筆者日前撰文《哲學視角下,舒適家居業的嬗變》提出舒適家居的“橫跨文理、融會中西,涵養生態,集聚要素”意涵的拙見。
“南方供暖”在供暖舒適的大邏輯下,原有僅僅的整合、集成恐很難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行業或需尋求新的發展視角和構建新的商業生態。它需要遵從客戶價值,在基于客戶消費的升級,滿足顯性需求和挖掘隱性需求,探索一種客戶價值再定位、盈利公式、關鍵客戶資源、銷售集成體系的全新跨界商業生態。南方供暖廠家與廠家之間、廠家與集成商構建“商業生態圈”是當其時。供暖產品企業和集成商與其舒適家居的其它企業的集成,應建立橫向價值鏈,讓異質性、嵌入性、互惠性,產生“共生、互生、再生”效應(袁清,和訊網財經評論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球財經》專欄作者、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舒適家居分會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