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帕雷托
——帕累托思想的現代運用
文/蔣麗華
[摘要]:帕累托是意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所有人都想使沒有邏輯實質的行為具有一種邏輯的外表;人們應當捍衛已有的傳統與宗教;合理的安排或交換至少要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
[關鍵詞]:非邏輯行為;剩遺物;派生物;帕累托最優原則
在經濟學領域特別是在福利經濟學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維爾弗雷多·帕累托,不僅僅是一位經濟學家,也是一位社會學家,他在后期的學術生涯中,更多的精力傾注在范圍寬泛的政治社會學領域。他出身于意大利貴族,反對一切形而上學,陳述問題雖然筆調譏諷,但又不帶偏見,其思想大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所有人都想使沒有邏輯實質的行為具有一種邏輯的外表。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把人類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邏輯行為,一種是非邏輯行為。邏輯行為是客觀現實中的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符合行為者意識中的手段與目的的關系,非邏輯行為反映了客觀目的與主觀目的的相異。帕累托認為,“所有人都想使沒有邏輯實質的行為具有一種邏輯的外表”[1] 。關于非邏輯行為有兩個關鍵概念。“一個是派生物,它是指個人用來掩飾情欲或賦予一些本沒有理性的主張或行為以一種理性的外表的辯解的知識體系。一個是剩遺物,指的是人心中固有的情感或情感的表現。人是一種無理性的,但能理性思考的動物?!盵2]剩遺物不是指感情或精神狀態,而是感情與行為的中介物,與人的本能有關。
有人認為帕累托在分析非邏輯行為時,對剩遺物和派生物的分類運用的是一種生殖性方法,各類之間相互包含,沒有明確界限。盡管帕累托的剩遺物和派生物的區分引起人們很大的爭論,但是“所有人都想使沒有邏輯實質的行為具有一種邏輯的外表”這一論斷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做出非邏輯性決定,在向別人傳達決定時,常常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以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代替自己的真實動機去告訴世人,讓別人覺得他的決定是經得起推敲、符合邏輯的。比如總統在參與競選時,總是標榜自己是為了爭取人民最大程度的民主自由與富有才勇擔重任。而人們在理解別人的話語與決定時,也通常是非邏輯性地。比如面對廣告的反復鼓吹,人們在內心里會默認:這種產品的質量即使不像廣告中說的那么好,也不會壞到那里去。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希特勒讓他的下屬鼓吹宣傳他的法西斯思想時,采用的策略就是,不用給民眾仔細講解行動的理由,只需要你在公共場合,反復地告訴這樣做是好的,他們應當這么做。這實質上造成了一種“黑箱效應”,即一旦某種定義被普遍接受,人們就不會去問種種定義之內還有什么。
帕累托在運用非邏輯行為解釋社會現象時,提出了“精英”這一概念。他認為“精英就是在生存競爭中獲得了好分數,在社會存在賭博中交了好運的人。” [3]“那些直接地或間接地在政府中起重要作用的人,構成統治精英,其余的構成非統治精英?!盵4]“整個社會特點就是由精英,尤其是統治精英決定。”[5]
在這里帕雷托實質上對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批判,后者認為階級斗爭由經濟決定,無產階級將結束階級斗爭。再比較一下帕累托的“精英觀”與后期 “技術專家治國論”,可以發現兩者有內在聯系。顯然,“技術專家”并非“統治精英”,而是“非統治精英”?!凹夹g專家治國論”表明,“專家支持統治利益,使權力合理化,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于承認專家的要求,并且盡責盡忠的執行不用思考的從屬的任務。這一過程就是一個授權的過程,這些最普通的授權形成了各種未經檢查的、確實為技術本身設計的文化假定的背景?!盵6]技術專家作為社會的非統治精英,他們的特點決定社會特點。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精英的觀點展示了帕累托對“效率”的關注和重視。因為社會組織的問題不能通過某種多少有點含混不清的正義理想的宣言來解決,而應當通過科學研究找出使手段與目的一致,對每一個人來說,就是使努力和辛勞與享受一致的手段來解決,以最少的辛勞和努力換取絕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在當代人力資本管理中,精英效率理論運用十分常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績效考核為依據,對“關鍵少數”成員群體和核心成員團隊實行末位淘汰制或者按比例(比如5—10%)淘汰制,同時,不斷發現、引進優秀成員。這是維持組織人力資本活力,并進而保持組織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面對競爭和對效率的追求,一個團隊、一個社會有應當如何維持其整合與協調呢?
二、集體的協調一致是由感情而非理性保證,人們應當捍衛已有的傳統與宗教。
基于對非邏輯行為的認識,帕累托認為集體的協調一致是由感情而非理性保證,共識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宗教信仰是來自于社會,源于人群的感情,這一點與涂爾干一致。伴隨自然科學的發展,人類共同信仰之廈坍塌了,人類社會共同體已經瓦解,同時由于經濟的發展,利己主義思想風行,人類已經喪失了傳統宗教信仰與道德。涂爾干曾在《社會勞動分工論》第二版序言中寫到,人類的私欲只能在他們所尊重得到的力量面前有所收斂。假使這一類權威不存在,便要靠強權法則來統治,而明爭暗斗的狀態必然是長時期的…經濟職能在以往只能起著次要的作用,而現在卻躍居首位。在經濟職能前,人們覺察到軍事、行政、宗教的職能日益衰退,唯有科學只能還處于與之相抗衡的地位,何況,目前科學也只能給實踐服務時,也就是說,大部分為經濟行業服務時才享有盛譽。因而,從我們的社會看,它基本上是工業社會。在全部社會生活中占有這樣一種地位的活動方式,即使不引起最大的騷亂,顯然也不能停留在如此無節制的狀態,這明顯的是道德全部敗壞的根源。
帕累托認為,為了集體的最大實力和最大榮耀,也就是集體的最大效用,為了使得絕大多數個人得到最大滿足,人們應當保持已得最大成就,人們應當捍衛已有的傳統與宗教。這不僅讓人們想到德國百科全書學派的哲學家、人文科學思想家狄爾泰的話,“舊東西不能復活,忠誠、神恩、不負責任的封建統治權利、基督教宗教生活中的煩瑣細節、傳統的倫理學和理想主義詩歌,統統是屬于過去的。我們面臨著重建一個社會秩序的任務,這就是把個人主義的合理方面轉換成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社會的秩序”[7]。兩者都認為理想的社會使人們遭受最少的痛苦,獲得最大的享樂,這樣才能獲得集體協調一致。帕雷托與狄爾泰的差異在于,帕雷托渴望捍衛傳統的道德、宗教來維持社會秩序,把希望寄托于過去已有之物,而狄爾泰則明確地提出過去不可重復、復原,我們只能汲取過去精華重建秩序。狄爾泰的觀點與涂爾干、韋伯觀點是一致的,涂爾干主張通過建立科學道德來完善人類秩序,韋伯認為合理的社會應當締結“官僚”的、合理的“契約”。現代哲學家阿道爾諾和霍克海默也認為“人類所要完成的任務并不是保存過去,而是拯救過去的希望”[8]。
三、安排或交換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而不會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
面對追求效率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必須保證最大程度的公平,以維護集體的協調和社會的穩定。于是帕累托提出了改進原則,為當代人們的思考公平與效率問題開辟了另一條道路。帕雷托改進原則原本是經濟學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在某種經濟境況下,如果可以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或交換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而不會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即一種制度的改變中沒有輸家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贏。帕累托改進原則是基于人們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們試圖取得的東西,因為后者是沒有止境的。另外,如果一種改進剝奪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帶來更大的整體利益或者是否有助于實現怎樣崇高的目標,都不是帕累托改進。
最近北京市交管局就醞釀著一項針對車輛管理具有“帕累托改進”意味的制度,即車牌“尾號無4”,其中的良苦用心眾所周知。不過這種“意向”被媒體公布出來后受到了許多批評家的非議,有人說這一舉措是在迎合社會上不健康的數字迷信心理,有人說這是在搞噱頭,是為了少數人的“個性化”誤了多數人的“大眾化”。我們不管這些批評意見正確與否,必須看到這一舉措所具有的帕累托改進意義是不能否定的:尾號無4,尊重了民間對于“4”的忌諱,回避了關于“4”號車牌有可能產生的矛盾。對于車主來講,不會有遇到“4”號車牌的機會從而敗壞自己的心情,對于已經擁有車牌或者將要擁有車牌者的利益也沒有損害。
另外,當前中國銀行推進中國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帕累托改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央行扮演著主推者的角色。這輪宏觀調控中,央行受到總量失衡與結構調整的雙重擠壓。中國轉軌經濟的復雜性、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各利益主體與央行貨幣政策目標的博弈,既需要央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勇氣與智慧,也需要利率工具的制度安排和交換。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每一步都需要循序漸進,協調進行;每一步改革的成功,又將成為下一步改革的動力。也就是說, “你不需要確切地追求登頂的最佳路線,但你要保證每一步都在向上攀登”。
帕累托改進原則的反面就是帕累托最劣,一個有趣的“漏桶實驗”可以體現帕累托最劣現象:當一個美元從很富有的人的桶里拿到很窮的人的桶里時,對于倡導公平的人來說會毫不遲疑地投下贊成票;設想財富再分配的木桶上有一條漏縫,實際上富人的所交稅金只有一部分(可能是一半)交到了窮人手里,人們平等地進行財富再分配繳納的高昂學費卻是損失經濟效率。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我國大型水電工程1600萬移民中有1千萬人身陷貧困?!按笮退姽こ虅撛炝司揞~財富,但庫區移民生活依舊貧困。”[9]以“脫貧、發展為目標”的水電工程,結果適得其反,甚至使一些原本較富裕的農民陷入貧困之中,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帕累托最劣的一種體現。
總之,重讀帕雷托,再次翻閱他的思想,可以發現字里行間依然洋溢著智慧,他們對解釋和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與指導意義。
注釋:
[1] [5]雷蒙·阿隆著.葛智強、胡秉誠、王滬寧譯.社會學主要思潮.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2.P450.
[2]同上,P436.
[3]同上,P487.
[4]同上,P487.
[5]同上,P488.
[6] 安德魯·芬伯格.陸俊、嚴耕譯.可選擇的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6.P103
[7] [美]H·P里克曼著.殷曉蓉、吳曉明譯.狄爾泰.中國社科出版社1989.P10.
[8] 安德魯·芬伯格.陸俊、嚴耕譯.可選擇的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6.P21
[9] https://www.rednet.com.cn 2004-7-30 0:27:22
參考文獻:
[美]埃利奧特.阿倫森著.鄭日昌等譯.社會性動物.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
[美]安東尼.吉登斯.趙旭東等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5
[美]安東尼.吉登斯.李康等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5
[美]安德魯·芬伯格著.陸俊、嚴耕譯.可選擇的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6
[美]H·P里克曼著.殷曉蓉、吳曉明譯.狄爾泰.中國社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