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是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應該“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協同發力,通過“汰劣存優”來實現提質增效的去產能。
林毅夫表示,鋼鐵、煤炭、有色金屬、水泥等行業產能的嚴重過剩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結構性原因。由于周期性和結構性原因并存,要在去產能時,實現“汰劣存優”提質增效,需剝離企業政策性負擔,消除為僵尸企業提供政策性補貼的理由,并嚴格環保、質量、安全等執法,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要通過加快高回報率基礎設施建設和引導企業走出去擴大國內外需求。
林毅夫建議從五方面入手化解過剩產能:一是全面剝離企業政策性負擔,使企業成為真正市場主體;二是調整考核體系,提高地方政府化解產能過剩的積極性;三是明確債務處理規則,硬化企業預算約束;四是嚴格環境、質量、安全執法,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五是積極擴大國內外需求,緩解周期性產能過剩。
林毅夫: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學歷: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系肄業,1971;臺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78。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1982。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1986。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簡歷:1987-90年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1990-93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毅夫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世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擬定研究計劃及發展方向上扮演相當重要的決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將更進一步轉變世銀與中國的關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如此高職位的中國人。目前為止在國外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