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企的轉型,從重視現代銷售隊伍管理開始(3)
黃德華
很多人會說浙江人的行商精神還是不錯的,尤其是80年代的很多企業家,全國各地推銷產品,在改革開放前,浙江人就行街走巷地用雞毛換糖地進行商業活動。但是這些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推銷。
黃德華認為,所謂的企業推銷,就是建立一支懂得并運用推銷專業技能的銷售隊伍,并管理好這支銷售隊伍,把企業的產品賣給消費者,并從消費者那里獲取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美國銷售與銷售管理大師查爾斯.M.福特雷爾曾經這樣說過:銷售隊伍就是一步一步攻占并守住陣地的步兵,沒有營銷的支持,步兵的進攻所遭受的代價不可估量,但是沒有銷售隊伍,就不可能有對陣地的實際占領。可見銷售隊伍對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
國外有一個說法,沒有設計與品牌的制造不叫制造,充其量只是一個打工者。浙江省很多企業用別人的設計,貼別人的品牌,進行產品制造。很多企業雖然有自己的企業品牌,而沒有產品品牌,生產出來的產品“外包”給別人去銷售。這樣的企業注定是不穩定的,是要被人牽著鼻子走的。企業的產品價值鏈兩端被別人控制,浙江省給全球人們“打工”,一旦宏觀經濟不好,就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30年來沒有造就出更為主動的現代行商隊伍,沒能在銷售隊伍管理領域有所突破,很是遺憾。在前幾年,我對那些效益很好的藥廠建議,趁現在效益比較好,手頭有資金,盡快建立處方藥的臨床銷售隊伍,積累管理銷售隊伍的能力。不要只顧生產處方藥的原料藥,盡快轉型進入利潤高的領域—處方藥的臨床銷售。他們都搖搖頭,他們說這種錢來得辛苦,不如上市投資來得快。他們說,繼續加大原料藥的生產規模,以量取勝,外資企業肯定需要原料藥,如果我們的原料藥質地好價格低,他們就自然會來采購。
所以如果說過去“浙江制造”尚沒有清晰地總結反省自己的話,那么今年宏觀經濟形勢中夾雜著的冰雪正打在浙江制造企業的臉上,讓人變得清醒,紹興的紡織業與溫州的鞋業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