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 or not?文/交廣企業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專家譚小芳
前言:
“工作狂”,以前,在日本、中國等許多國家的詞典中,“工作狂”均被列為褒義詞,或至少不算是貶義詞。不少人(其中多數是企業老板、單位領導)還覺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為本企業或本單位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而且為同事們樹立了模范的榜樣,故多數“工作狂”往往被評為“先進典型”,成了“骨干”或“紅人”。但最近,又有聲音說,工作狂就是心理變態,你持哪種觀點呢?歡迎討論。
說工作狂就是心理變態也不為過,科學依據在此:“工作癮”也稱工作成癮綜合癥,工作狂成癮癥(SBTHK),學名叫做病理性強迫工作(SBYYX)。我們一般叫做“工作成癮綜合征”,目前已經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最早是由叫獸.羊(SBY)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論化病態并且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可以說,它是對工作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工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工作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 認為,工作成癮屬于一種精神障礙疾病,甚至可以說,也像毒癮。人體內有一個“獎勵系統”,這個系統的物質基礎叫“腦啡肽”,又被稱為“腦內嗎啡”,是一種神經遞質,在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毒品就是通過這個系統提高人體“腦啡肽”的分泌,破壞人體平衡系統。工作也是通過消耗“腦啡肽”,擾亂平衡系統,造成白領不斷尋找提高體內“腦啡肽”的成分,以至成癮,形成迷戀工作的現象。
在日本,哪個男人如果下班后早早回家,會被老婆瞧不起。因為這意味著兩種可能:一是老公不夠敬業、不夠勤奮;二是在單位里無足輕重、領導沒有事情給他做,是個“閑人”。而無論屬哪種情況,都將直接影響家庭的收入與生活質量,為老婆大人所不喜。是故,日本的男人為了塑造勤勉的形象,寧可下班后在酒吧泡至半夜才回家,也不愿被人視作是個一下班就無事可做的窩囊廢。
有這樣律夫極嚴的老婆,日本人焉得不勤奮?譚小芳老師 了解到,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外圍團體“自由時間設計協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工作和業余生活的選擇中,國民選擇工作的“重視工作派”占35.1%,較前一年增加2.9個百分點。其中男性中的"重視工作派"達40%,同比增長4.3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工作比業余生活重要,所謂的“重視工作派”呈現多年來未有的增長趨勢。
其實不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工作狂”的人數都在不斷增加。在過去的10年中,日本增加了7成,美國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在我國也增加了至少4成。在最新公布的國內平均薪資排行榜中,MBA繼續以71074元的年薪均值位于首位,在國外,他們的收入顯然更高。但若你知道了其工作時間,可能會讓你對他們能拿這樣的高薪感到心里平衡些——現在我國多數單位每周工作時間大約是40小時,而在美國服務于世界一流咨詢公司的MBA們每周工作80多小時;服務于頂級金融機構的MBA們每周工作超過100小時。這是什么概念?這相當于沒有周末,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工作15個小時!
美國太遠了嗎?再看看香港的MBA。一群畢業數年后聚會的MBA學生當知道其中一位同學每天晚上九點半可以下班,只有周六要加班,周日可以休息時,齊齊發出羨慕的"嘩"聲。所以說,MBA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為追逐金錢和成就,不惜付出常人無法忍受的代價的生活態度。而這也正是每一位工作狂共同秉持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譚小芳老師認為,業績無疑是“工作狂”最好的回報——常有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不愿為工作犧牲哪怕一丁點兒的私人時間,堅拒加班,理由是——下班后的時間是屬于我自己的,況且即使我在加班,也未必能被領導看見,那么還爭什么表現?對于這種腦子拎不大清的朋友,我們只能對其職場前途表示悲觀和寄予同情。
但我并不贊賞單純為了更多錢去做工作狂。有了錢,你可以買樓,但不可以買到一個家。有了錢,你可以買鐘表,但不可以買到時間。有了錢,你可以買一張床,但不可以買到充足的睡眠。有了錢,你可以買書,但不可以買到知識。有了錢,你可以買到醫療服務,但不可以買到健康。有了錢,你可以買到地位,但不可以買到尊重。有了錢,你可以買到一切有價格標簽的物品,但是你不一定能買到快樂。我們賺錢是為了快樂幸福的生活,但如果賺錢的過程是不愉快的,甚至給家庭和自己帶來了痛苦,那么,你一定要意識到,你對金錢的追求是過度了。
前微軟中國總裁唐駿日前在央視做《對話》節目時說的一句話,深獲我心。那句話是:“比別人勤奮一點點,就能超前別人一大步。”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關于工作狂的簡單測試,如果你是一家大企業的負責人,有一位年輕貌美的私人秘書,你有權規定她上班服裝,你認為:
1、保守的套裝,裙長過膝才顯得莊重。2、突顯身材的窄裙,不但可以帶出去應酬,自己也賞心悅目。3、一律和其他職員一樣,穿工作服,公司要注意紀律。4、任其自由穿著。
答案:
1、你是個平時看起來很散漫,實際上只要投入工作便一本正經的人。你最痛恨敷衍了事的工作態度,所以你是十足的工作狂。2、你是很聰明機靈,懂得在該努力的時候努力工作,能偷懶的時候也不放過休息的機會。只能說是看起來像個工作狂。3、你是很聰明機靈,懂得在該努力的時候努力工作,能偷懶的時候也不放過休息的機會。只能說是看起來像個工作狂。4、你是個奇才型人物,比較擅長策劃性的工作。你是不是工作狂,完全視工作性質而定。
不過,現在再勸人們去做工作狂(Workaholic),已經變得不合時宜。相反,崇尚享樂主義、追求輕松生活,卻是很受歡迎的話題。稱贊別人“你很懂享受”,比說“你工作很拼命”,更能讓對方聽了心花怒放。一些時尚類雜志似乎也更愿意淳淳勸導人們“你太累啦,你該歇歇啦”,而且樂于靠著介紹高爾夫、豪華游輪等各種“泊來品”的休閑方式來回避他們對教化大眾所擔負的職責。這種缺乏反省的享樂傾向,令人擔憂地塑造了一批又一批過于懶散、叛逆、缺乏敬業精神的“Lazy一族”。測試完了,我們再講一個故事吧——
故事是說:一位海濱游客看見一個漁翁在海邊閑散而臥,便問他為何不出海捕魚。漁翁反問為什么要出海捕魚,游客說可以賣魚賺錢。漁翁問賺錢來干什么,游客說可以買更大的漁網更好的漁船。漁翁問買來干什么,游客說可以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漁翁問要更多的錢干什么,游客說那樣就可以不干活了。漁翁問不干活了干什么,游客說就可以永遠在海邊休閑了。口令繞到這里,漁翁最經典的一句話就出來了——我現在不是在休閑了!我們可以把游客換成工作狂,把漁翁換成Lazy一族。工作狂是歷經千辛萬苦之后再休閑,后者的主張則是現在開始就休閑。兩種不同的觀點,代表了處世哲學截然有別的兩種人,而這兩種人的在國內的地域分布也頗耐尋味。
筆者告訴你一個訣竅:從人們看電視的時間多少、快餐店的多少、步行速度的快慢、作息時間的不同以及其它指標里,可以分辨一個城市面對現在和未來的態度是忙碌抑或是懶散,并了解這是一個“海濱游客”鬧猛扎堆的地方,還是“漁翁”密集匯總之地。
“Lazy一族”反對工作狂的理由很簡單:不健康。“工作狂”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因為其吃飯沒有準點、睡覺更沒規律、熬夜是家常便飯。但現在的心理學專家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最重要的是個人對工作的態度。對工作不滿的情緒自然有損健康,而對工作的滿足感則對健康有利。”
譚小芳老師了解到,如今已有不少企業提倡“工作就是娛樂”,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因為雇員如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發現樂趣,這種源自工作、又能推動工作的愉悅感,就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工作激情和動力,幫助他們達到心態健康的快樂工作新境界。而這,也正是工作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