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在看到這個命題后,心中會浮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企業中之所以會強調創新,是因為企業的員工往往會處于一種“麻木”的狀態。常言說“少見多怪”,這個“麻木”在這里是中性詞,任何一個人在習慣了某個環境以后,都會進入這種“麻木”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多見不怪”,所以一些咨詢顧問進入企業后往往很容易發現問題。在這種麻木的環境中,企業很需要一些“鯰魚”在管理、產品、市場、技術等多方面進行創新。不過這是一個很好的校園辯論題,從反方角度看員工以執行公司指令為天職,連公司的基本制度都執行不到位,連自己的業績都沒做好,就夸夸其談要創新,閉門造車,紙上談兵,創新出來的所謂“成果”根本不可能被企業所接受,所以企業還是不要鼓勵員工創新好。這兩個觀點,您認同哪個?如果您是企業的老板,您會選擇鼓勵創新還是不鼓勵創新呢?
廣州某公司有一個技術人員,一直想轉型成銷售,當公司老板打算去上海拓展業務的時候,在公司內征求意見,看哪個愿意去上海開拓市場,但公司內反應卻不大。該技術人員毛遂自薦,要去上海擔綱開辦事處。此君的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不可謂不強,結局不出我們所料,十有八九老板是不會接受的。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老板不可能拿自己的事業去給一個沒有做過業務的技術人員做實驗。
STT培訓師培訓體系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有效的訓練員工按標準做事,從表象上來說也不鼓勵員工進行太多的創新,而在培訓過程中我一定會告訴學員:按標準做事才是創新的基礎。對于企業內很多所謂“有創新精神”的員工,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創新,他們的“創新”過程往往是這樣的:坐在辦公桌前,苦思冥想,發現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然后修改成文,然后推行。這個過程給企業帶來了什么?如果這個邏輯上可行的建議被企業采納,萬一出現風險,這個“創新者”會如何承擔責任呢?也許企業只能用“我們又發現了一種不可行的方法”來安慰自己。
企業不是實驗室,所以穩定的盈利是壓倒一切的要素。無論方法邏輯上有多大的錯誤,只要目前這個方法、這套制度是出成果的,那么員工就應該按照這套制度去執行。企業管理者應該堅信目前有效的方法就是目前最好的方法!無論“創新者”提出的建議多么美妙,多么完美,在沒有看到這套建議成功以前,企業都不能輕易采納。因此,在企業中照章辦事排第一,創新排第二。
寫到這里我們又可以提出一個疑問,企業的經營必然存在風險,如果所有的創新都要驗證沒有風險再實施,是不是太理想化了?這樣企業就不要進步了?如果我們把題目改成“企業是否需要創新”,這個問題就很明確,當然是需要創新,其實我們做事往往都是一個“度”的問題,絕對的鼓勵創新是錯誤的,而絕對的反對創新當然也一樣錯誤,那么企業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企業內部的創新應當遵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原則,在觀念上,鼓勵員工提出新的意見,而在實施上,絕不輕易采納。創新應該基于對成功模式的分析和優化進行,而不是進行顛覆性的創新,創新的成果應當“小心求證”。通常小心求證的方法是在企業中建立試點,連鎖企業門店可以設試驗店,生產制造業可以設試驗線,一般企業可以設試驗部門,而選擇多大規模的試點,取決于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所以創新的原則是:企業應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創新,而在創新成果得到驗證之前,必須按原制度不折不扣的執行,務必防范員工寄希望于新方法而輕視現有制度的心態。這樣的創新過程才是對企業負責任的表現,才能對保護企業穩健,提高企業經營水平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