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大名著,分別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紅樓夢》的“情”,《水滸傳》的“義”,《三國演義》的“謀”和《西游記》的“斗”。情、義、謀、斗是人生的四大主題,似乎是說:做人要有一點情、一點義、一點謀,才能有資格去斗,去競爭。
《三國演義》把謀略文化和策劃思想發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王朝從大治轉入大亂,江山破碎,軍閥割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分合合的變化之中,恰為善于謀略,精于策劃的人物提供了歷史舞臺。
出身“四世三公”豪門的袁紹,有謀不斷,有兵不用,不用的實力成了拖累,坐失良機,“官渡之戰”敗給了后起之秀曹操。
曹操幾乎僅用了袁紹棄用的謀士之謀,接過袁紹避而遠之的漢室亂攤子,“挾天子而令諸侯”,抓住天時,創造性地實現了資源整合, “兵貴神速”、“上兵伐謀”……,僅僅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平定了北方,于公元208年兵臨長江,欲一統華夏。
“坐斷東南”的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審時度勢,憑借長江天險,以守為攻,享盡地利,聯合劉備,取得了赤壁之戰的險勝。
曹操靠不斷進攻取得了初步成功,孫權靠堅持防守也奠定了基業,而劉備靠一溜煙地逃跑竟然也分得了三分天下。攻、守、逃均有道。
受小說作者羅貫中的階級立場影響,曹操被貶為奸雄,而這種格外批判也是一種格外承認,曹操是謀略型領導者的化身。孫權不僅贏得了他的對手曹操的尊重,也贏得了眾多后人的精神擁戴,企業家把他視為“職場管理”和“團隊建設”的成功典范。更多的人推崇劉備,除了政治原因外,劉備被推崇還有這深刻的策劃文化背景。
摘自WBSA核心教材:史憲文著《現代企劃:原理、案例、技術》,2010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