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是“計”之“道”。“瞞天過海”之計出自“陰陽學”之道,是老子《道德經》原理的發揮。
“按語”是“計”之通用之法。用堂而皇之的“陽”,去掩蓋秘而不宣的“陰”。
“探源”是用“計”示范。用彩幕遮圍的“陽”,去掩蓋航行海上的“陰”。
“計名”是定義、按語、探源的高度概括。“瞞”是此計的關鍵動作,不能讓“天”事先知曉;“天”是具有決定性競爭力的對手(天子),不能不瞞;“過海”是真正的目的。
所以,《三十六計》是“道”與“法”的集成與應用。外行可以從“探源”中看熱鬧,內行進而可在“按語”中看門道,專行還可以在“定義”中悟訣竅。
此外,三十六個計策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性,“瞞天過海”與“聲東擊西”、“假途伐虢”都具有前陽后陰或“陰在陽之內”的思維特點,這在現代策劃學的創新方法中歸于“伏筆法”。“瞞天”為“過海”打伏筆,“聲東”為“擊西”打伏筆,“假途”為“伐虢”打伏筆。都是“虛擬合理,調動視角”。“欲擒故縱”與“空城計”都屬于“逆向法”系列——“反理推導,效果求正”……。《三十六計》對創新方法有重大啟示。
《三十六計》之所以能夠廣泛普及,是因為它來自大眾,用于大眾,其雅俗共賞的風格,切合實際的闡述,貼近生活的需要,都是史無前例的。
《三十六計》內容上塑2500年前的《孫子兵法》,成書于大約400年前的明清之際,承載著中華2000多年大眾智慧的結晶,樹立了策劃思想的第一座高峰——運用方法去策劃。
“術”集中體現于“方法”,方法可使思維要素在瞬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為決策思維切入與展開提供了捷徑。
《三十六計》有兩大歷史貢獻:一是使策劃思維民間化,策劃成為大眾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二是提高了人們的策劃技能。中華民族以“聰明”著稱于世界,與《道德經》、《易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思想的傳承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三十六計》開始產生影響的時代,策劃的概念應發展為:為了更好地實現競爭目的,在充分掌握競爭狀況的前提下,發現與利用規律,運用某種方法,進行預先決策的思維方式。
要說普及性,《三十六計》遠不及《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集先賢之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的“三碟聯放”,是策劃思想的連續劇,是謀略智慧的史詩。
摘自WBSA核心教材:史憲文著《現代企劃:原理、案例、技術》,2010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