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消亡恰恰是因為道德的普遍淪喪,整個社會像一駕瘋狂奔馳的馬車,最后跌入物欲的深淵。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告訴我們,市場經濟越發達,就越需要道德約束,越需要精神文化力量來引導。這一點正是目前中國企業最缺乏的地方。
在歐洲,基督教的“罪過”和“懺悔”意識傳導的是人走靈魂凈化之路。國王和奴隸都必須去教堂做禮拜。而在中國,儒家思想只是社會高層和讀書人欣賞的東西,大部分普通百姓并不了解其中的內涵。
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儒家文化注重“和諧”,不注重是非黑白;儒家文化主張“禮”、“仁”、“忠”、“孝”,主張做“順民”,主張用妥協和讓步來消除沖突,而不去區分正義與邪惡,不主張揚善抑惡,而主張一團和氣。
當代大多數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都是一種蔑視規則制度、破壞程序法則的傾向。這種傾向并非個人品質使然,而是一種民族文化積淀的成因,是他們在從小生長環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結果。
中國企業存在的這些世界各國在工業化初期都發生過的問題,確屬正常但卻慌誕,正常是沒人能夠跨越歷史。慌誕的是別人走過的道路,我們一定要再走一遍,還曰中國特色!在中國民營企業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壤中,存在著太多的封建余渣,傳統和歷史文化的包袱沉重地壓在民營企業身上,讓它們不堪重負,于是不斷上演一幕又一幕倒閉悲劇。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沒有真正的企業家,大多是商人、淘金者,心中充滿發財夢,不遵守商業規則,不談社會責任,不惜一切達到逐利的目的。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仍然停留在若干年前剛發跡時那種經商的狀態。在他們的頭腦中,少有諸如社會責任、企業文化、科學管理結構、規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