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中存在著一張無所不包的巨大的網,這張網束縛了社會的創造力、壓制了人性、阻礙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同樣,中國的所有家族企業中也存在的一張巨大的關系網,如果把這張大網拆分成若干個小網的話,它就是家族網、親緣網和地緣網。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李華剛認為:中國家族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所有企業中都存在著一張無所不包的黑網。
第一張網——家族網:
家族企業內成員數量較多,老板的親人和親戚,結成了一張牢牢實實的巨大家族網。網上籠照著一層金色的光環,頗有些類似滿清時代皇家的“黃馬褂”,凡能穿上一件,那就趾高氣揚不得了。
第二張網——親緣網:
家族企業內有一種很廣泛的員工之間親緣關系現象。至少50%以上的員工干部在公司內都有親戚或好友,在著廣泛的血緣關系和裙帶關系。
第三張網——地域網:
家族企業內有一種很強的地域色彩,無論是招聘人才、普通招工、還是任命干部,都愿意接受當地人,對外地人,都抱著一種強烈的排斥情緒。
這三大網的形成,自然有其長久的歷史背景和淵源。黑格爾說,“存在就是合理”,“網”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這三張網是所有家族企業健康發展之路上最大的障礙。
因“網”的存在,從而家族企業內就有了四種特殊人物:
1.第一等級是老板的直系親屬;
2.第二等級是與老板一同打江山的鐵桿兄弟、元老;
3.第三等級是老板的旁系親屬;
4.第四等級是老板直系親屬的親友。
家族企業內四種特殊人物,頗有一些象印度的姓種等級制度和法國大革命前等級劃分一樣。這種劃分沒有公開表示出來,但是,在人們心中早已成為定勢。四個等級人物的共同特點是唯我獨尊、妄自尊大,從不把公司的各項管理制度放在眼里,不把自己的直屬上司放的眼里,有事情直接找老板。他們往往比自己的直屬上司更早知道某些公司的重大決策。直屬上級在他們眼里并不重要。
每高一等級的人,骨子里的那種飛揚跋扈的氣勢就越高,越跟老板關系親近,在公司里就越顯得“牛氣”。第一等級最“牛”,第二等級稍遜一些,但仍然是“牛氣十足”,第三等級、第四等級平日里外表顯得很普通,但只要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具體事情,就立即開始“牛”起來。家族成員在公司里頗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氣勢和一種默認的特權,有事情直接找老板匯報,從來不把直屬主管放在眼里。家族成員最大的特點就是脾氣大,難以溝通、難以合作、不遵守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
中國家族企業在創業之初大都靠一種家族力量、親緣力量和地緣力量,通常文化含量極低,是一種純粹以利潤為取向的組織形態,缺乏高層次的精神目標,起步基礎低,整體管理模式建立在一種農民和小市民文化基礎之上,與國際化現代化企業管理方式無緣。當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自身的精神結構、體制結構和人事結構就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障礙。這時,除非進行一番強有力的改革,否則,要么永遠徘徊在原有的水平上,要么關門倒閉。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李華剛認為:在這張黑網中,危害最大的是家族網。現代化企業與傳統的家族企業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現代企業的干部犯了錯誤之后可以罷免,而家族企業的家族成員犯錯誤只能勸諫、不能把罷免。
家族企業的三張黑網已經成為自身發展的嚴重障礙,想要徹底解決十分困難。這張黑網的作用越強,企業就越衰敗,而這張網的作用越弱,企業就越興旺發達。因此,家族企業治理首要問題,就是必須盡可能削弱這張黑網的作用。中國社會中家族企業想把這張黑網完全消除掉是辦不到的,但卻可以把它的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中國企業黑網的存在會嚴重影響正常政令的上傳下達,黑網會形成一個巨大的電磁波場,它會使得企業內部的正常無線電通訊全部中斷。黑網不剪斷,企業永遠沒有良性健康發展的一天。
因“網”的存在,從而,在中國家族企業,就有了多個權力中心形式:
1. 經理人正式權力中心;
2. 家族權力中心、家族多權力中心)(例如:夫妻權力二中心、父子權力二中心、兄弟權力二中心等)
3. 元老權力中心:
4. 地緣化權力中心。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家族企業中多形式權力中心存在,使得企業始終有一種頑固的黑色勢力,它的內涵是——敵視革新、維護過去的既有模式、本土化意識、排斥外來人員及事物。這種黑色勢力對企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作用。
這種黑色勢力在中國的家族企業中是一種普遍現象。暗規則是一種文化,一種根深蒂固的農耕文化,根植于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帶著濃濃的中國特色,這種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格格不入,家企也是這種農耕文化的載體,因此,這種文化在公司的生命力十分旺盛。任何革新措施都會受到這種文化的堅決抵制。文化是世界上最難改變的東西。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李華剛認為:暗規則實際上是中國家族企業“短命規律”的始作俑者,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這種農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但并沒有根本的改變。家族企業“壽命短,長不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作者:曾水良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郵箱:zsl200865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