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個掃街工人,要掃得像米開朗基羅畫畫、貝多芬作曲或莎士比亞寫詩一樣。你把街掃得這么好,所有的人都會駐足觀看,發出贊嘆說:“這里有個偉大的掃街員,他的工作做得棒極了。”
——美國黑人運動領袖 馬丁·路德·金
追求“個性”似乎成了80/90后生活的一種態度和方式,從另類的手機鈴聲、迥異的著裝風格、獨特的配件裝飾到帶有強烈個人風采的口頭語和表情,還有那些褒貶不一的性格,處處體現著充滿個人特性的色彩。
“個性”一詞字面意思是人在人格發育完成后所表現出的性格特征。如今,除了這一含義外,更多內化成了一種精神和態度。在職場中,優秀的品德是一個員工在職場戰勝對手的根基,而有個性化的能力則是你超越別人的起點和砝碼。
在這個個性泛濫的社會中,職場中的個性卻如一把“雙刃劍”。因為人的個性總是在這種環境中被解讀為:他從不人云亦云,從不隨波逐流,始終保持自己的棱角、特點。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人群淹沒。因此,職場中有些追求個性的人很喜歡不被拘束,追求自由化,這種情況表現在工作中就是自由散漫。當然,不可否認,個性可以很好地發揮個人潛力和創造力,但有個性而自由散漫的員工還是很多企業不愿意重用的。
對于職場中人,做人有個性不如做事有個性,在工作中加入自己的個人特性,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變得富有“個性”,才是優秀的員工應做的事情。
●一位餐廳服務員,每次給顧客上一道菜,都會說一句“請您慢用”。
●一位旅游大巴的司機,每次開完車忙完之后,都會隨機選幾位乘客,親手寫致謝函給他們,使得公司的顧客增長近30%。
●一位畫廊老板,每次給顧客寄出貨物時,都會附上一塊無糖口香糖。
●一位公司白領,每周給部門人員精選一條勵志心語,兩年后他當上了這個部門的經理。
●一位人事經理,每次面試別人時都會讓人匿名寫一條對自己或公司的印象或意見。
●一位超市的包裝員,每天在幫顧客裝袋時,都會將電腦上找到的或者自己寫的“每日一句”裝進客人的袋子里。一個月后,經理發現,要求在這位包裝員那里結賬的人,比其他柜臺多了3倍,這些顧客說:“我們要排在這里,我們要‘每日一句’。”
●一家大型企業,管理層人員變動不大,就算競爭也是十幾個人競爭一個職位,而每個職位出現空缺的周期差不多在三年以上,很多入職員工選擇到這家企業積累經驗,工作2~3年后他們看不到機會的時候就選擇了離職,而一位學歷較低的職員卻憑借著他的堅守和毅力在入職的第五年獲得了晉升機會,而那些離職的人員有相當部分還在基層打轉。
現在社會環境和工作機會復雜多樣,個性在職場中可以體現在任何方面,如上面案例中各樣“個性化”的行為,都很容易令你區別于其他人,這些有個性的人雖然外表上不會讓人有鶴立雞群的感覺,但他的一切都會顯得與眾不同,讓別人很容易記住他。當然,那些為了標榜自己的個性,工作中自由散漫,從不打掃辦公室衛生,從不打開水,視那些規規矩矩工作的人為缺乏個性的人到哪里也不會受到歡迎的。
其實,成為一個做事有個性的人并不困難。有時一個簡單的微笑就能成為你的形象代言——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我們不難發現,在每天上班途中,無論是擠地鐵、擠公交、開私家車,白領、藍領,先生、女士,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帶著一種疲倦、一種厭煩、一種沉默或者嚴肅陌生的表情,而當你發現身邊每個人的表情已經僵硬,一個微笑便足以彰顯你的個性。
當然,工作中的“有個性”是建立在有能力的基礎上的,有自己的“個性能力”才是職場中取勝的利器。
小王和小張是同一批入職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二人雖然同一學校、同一學院畢業,但二人的個性特點卻大不相同。
小王屬于中庸型,做什么工作都不會出頭,任何會議他從來也不發言,夾著尾巴做人,不過他很快也博得了新老同事的喜歡,脾氣好,有禮貌,成為了他的符號,但工作中他卻沒有了鮮明的個性,一味低頭工作,交代的事就做,沒交代的事情也絕不摻和,慢慢地領導也覺得他缺乏主見和主動性,只是交代他一些基礎工作。
相反,小張從剛一進公司就表現得鋒芒畢露,盡管一開始有點惹人爭議,但后來大家了解了他的性格,反而暗暗佩服起他來。工作中,他敢于創新,不僅敢于向領導反映部門流程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建議,從而為公司節省了一大筆無效開支,而且他也敢于向領導爭取自己和團隊應得的利益,領導慢慢欣賞了他的做事風格,他的待遇也比同批人強過許多。
職場中德才兼備永遠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因此,80/90后職員在追求自我個性的道路上,注重品德修煉的同時,還需時刻打造屬于自己的“個性能力”,才能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