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世界之:
對“非對稱信息”的有效轉換
企業并購、結構調整和重組,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國際競爭加劇、技術進步加快而帶來的浪潮,并購的主流是好的,并購的目的是使企業真正能夠做大做強,是不斷進步,在實施操作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非對稱的信息和因素,企業要及時進行適當的轉換。
在某些市場中,市場每個參與者擁有的信息并不相同,稱非對稱的信息或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這是經濟學名詞。例如,在舊車市場上,有關舊車質量的信息,賣者通常要比潛在的買者知道得要多的多。企業并購中也是如此。
近20多年來,非對稱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市場理論已經成為經濟研究中最充滿生機活力的領域之一,不完全信息模型也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從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農業市場,到發達國家的現代金融市場,非對稱信息理論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因對非對稱信息市場理論的開創性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切經濟活動均被信息經濟學所覆蓋,稱為信息經濟學的“普適”性。凡宏觀經濟的產業結構、地區發展、財政、金融,農業、采掘、制造、商業、服務、交通、建筑、旅游等等產業、微觀經濟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管理、企業教育、招商引資等等操作,信息的對稱性不僅涉及經濟問題,甚至也不僅涉及法律、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等學科,“信息對稱性”其實涉及一切人類生活。信息也是資源,因此信息的對稱性,其實是“資源對稱性”在信息領域中的具體應用。
如,所謂“消費者知情權”,就是要使消費者從信息不對稱變為信息對稱。公司選擇經營者,公司對經營者的實際能力或道德水平可能不了解,候選的經營者卻可能對公司的現實經營狀況、人際關系等不了解,雙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
本屆“贏在中國”大賽的冠亞軍得主均是女性企業家,她們分別獲得了1000萬元和700萬元的創業基金,主審官馬云先生在比賽的最后階段對冠軍得主提出問題的大意是:我們做為風險投資人,向你和你的企業投入了1000萬元資金,投資是為了回報,請你分析你們所從事的火鍋經營這個項目,近幾年在經營中存在的風險?。。。最后,馬去先生語重心長地說:你要忘記你是一個女人,記住你是一個企業家;你要記住你又是一個女人,同時你更是一個身肩重擔的企業家。
從這段描述中,可看出以馬云先生為代表的由國內著名企業家們組成的評審團的擔心,同時也是如我這樣許多觀眾的擔心,其根本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稱。因為比賽,這位在重慶經營火鍋的、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草根”女性企業家脫穎而出,企業經營之路千辛萬苦,我想,最根本的是馬云先生和我一樣并不了解餐飲火鍋這個行業,隔行如隔山,在這樣的非信息對稱狀況下,我們的問題是:今后的經營之中最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什么?怎樣解決?
企業內部管理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員工不執行或延誤執行公司的策略,他們的理由是公司決策層高高在上,我在低層,當地的情況我最了解,所以我不執行,這是很多不執行員工的借口,也是常見的信息不對稱狀況。員工們聚在一起時,也會牢騷滿腹,義憤填膺,如果是我當經理,我比現在的經理干的好上十倍。其實員工處于自己的崗位之上,處于這樣小的一個地方,好比是在井底,你把井里的東西都看得明明白白的,與企業的大局相比也就是井底之蛙,你就看那么大的一個天,企業管理者是在井的上面,眾觀全局,在執行上管理者要有魄力;在執行細節上,管理者應給員工留有空間,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員工展示個人的能力,管理者不預干擾。
并購是企業擴大規模、增強競爭實力的重要手段,如果企業完全出于市場行為,并購的目的就是通過并購產生的協同效應實現財富與價值的增加。企業只有在并購后加強資源整合,尤其是人力資源整合,才有可能成功。即使企業用心準備和實施并購工作,仍會遇到極大的挑戰,這是因為企業在進行并購整合過程中在時間和文化這兩個層面會面臨巨大壓力,這要解決根本問題之一,就是信息由不對稱轉為對稱或較為對稱。
一著名營銷小案例是這樣的,一經銷商參加展銷會,因去的晚了些,得到的是最偏遠的一個攤位,這位經銷商急中生智,快速趕制出一批小圓牌,分發給參展者或丟在地上,他同時打出廣告說,憑這個小圓牌到他攤位上,還可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和優惠,結果,他的策略調動了大家的好奇心,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參會者爭相拿著他發出的小圓牌,來到他的攤位,他商品的銷售量遠遠高于同類商品。
有一百貨公司和一項級卡合作,給這些在臺灣是收入最高的卡友們,寫一張邀請卡,用非常漂亮的緞帶、絲帶包裝好,然后專門只寄給這5000個卡友,邀請卡上說,在商場打折之時一定很擁擠,但是,你身為我們某某信用卡的貴賓,我們特別為你安排了商場打折的前一天晚上某某信用卡卡友之夜。只有收到這個邀請卡的人才能來,而且只有這個時間才能來,我們在門口準備了紅地毯,迎接貴賓的光臨?,F場提供免費的雞尾酒,免費的餐點。同時,今天買的最多的人,送一只名牌手表,價值25萬元臺幣,這些有錢人真的在乎25萬元嗎?人就是喜歡貪小便宜。那天晚上,幾乎每個貴婦都是這樣,手隨便一指,給我包起來,當天晚上消費最高的人,刷了350萬元,然后拿著這只價值25萬元的手表,很驕傲的走到臺上去,秀給大家看。限時、限人、限制資格,用了一個很簡單的行銷設計,大家都在刷卡比賽,因為信息的不對等,大家彼此之間并不知道對方消費了多少錢,一個晚上這個商場產生了億元的營業額。
要想做成生意,就得信息對稱,要想信息對稱,就得信息公開。如,一些餐館為何辦得那么火爆?一個很簡單也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臨街的窗戶開得非常大,入夜里燈火通明,讓過往行人一望即知,這個店生意紅火,食客盈門。既然信息不對稱,交意難做成,那么,為了信息對稱,你就必須將信息盡可能多、可能廣地傳播給交易另一方,這當然是要支付一定費用的。為信息交易而付出的這筆交易費用——無論是打廣告、搞推銷——都是非直接用于產品生產的,所以,此類費用越是大,交易雙方所支付的非產品性投資越是多,所付費用在產品身上的直接獲益就越是少。
一些誠信度(美譽度)高的企業,因其產品比較容易為消費者認可,信息傳播費用較低,所以,其經濟效益也就較好。這也是凡明智的企業都很重視自己的誠信度和美譽度的深層經濟原因,企業盡可能向員工、市場和消費者公開一些信息,將不對稱的信息進行一些轉換,這對提升企業競爭力、降低管理成本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