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比我們聰明
文/高韜
中國的四大發明,照亮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是我們后人永遠的驕傲。
可是,近代的國人在創新方面的表現又怎樣呢?
電燈,不是我們發明的;
汽車,不是我們發明的;
飛機,不是我們發明的;
蒸汽機,不是我們發明的;
原子彈,不是我們發明的;
航母,不是我們發明的;
潛艇,不是我們發明的;
CPU,不是我們發明的;
復印機,不是我們發明的;
傳真機,不是我們發明的;
手機,不是我們發明的;
互聯網,不是我們發明的;
搜索引擎,不是我們發明的;
微博,不是我們發明的;
QQ,不是我們發明的;
淘寶,不是我們發明的;
滴滴出行,不是我們發明的;
鳥巢,不是我們設計的;
大褲衩,不是我們設計的;
......
看看我們的身邊,看看我們的周圍。
幾百年來,我們已幾乎無重大發明了。
所以,近代國人的發明力,即原創力弱爆了,與古代中國人較比我們實在懺愧!
有一種能力我們卻表現突出——復制力。
既然,我們的“發明基因”已經衰減得幾乎為零,那么“大眾創新”就可能是空喊了。創新有多種,我們做創新還是有可能的。有一種能力我們卻表現得異常突出——復制力,對了,就是山寨。山寨沒什么不好,它也是創新的一種。擅于學習,靈活Copy,為我所用,為我新用,也是創新的一種存在。這種“創新”有一個巨大依賴性的前提——發現!就是先于別人一步發現世界上的原創,并以最快的速度復制翻新占領市場。
所以,我認為,在中國搞創新,最切實際的做法并不是原創(發明),而是我們更強大的復制力。
這種創新必須要重于觀察和學習。要發現世界上的美好、要發現世界上的先進、要發現世界上的發明。
對了,最終靠得就是“眼力”。
你的創新,就看你是否有“眼力”了。
更多“創新之道”就在高韜的課程里,《創新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