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1)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1)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8年9月10日,從美國雷曼兄弟第三季度巨虧39億,德意志銀行無意收購雷曼伊始,美國刮來的金融颶風迅速席卷全球。以美國房價下滑為導火索的次貸危機,引發銀行破產等金融業及其他相關行業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迅速使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美國幾年前就已“破產了”,人均欠債之高,令明白的人不敢想像。2008年末美國次貸引起的經濟危機在整個世界范圍內迅速蔓延。歐美經濟衰退、消費能力下降,通貨緊縮,引發整個國際市場的動蕩。
可問題在于,為什么過去我們認為遙遠的美國發生的波瀾不會影響我們,今天卻在我國掀起了這么大的巨浪?為什么我們從未聽說過的次貸危機卻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我國企業倒下一大片?為什么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卻對我國實體經濟影響如此巨大?究竟是誰惹的禍?
在上世紀70年代,全球化的舞步就已經悄然踱起,當時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在短期內迅猛發展,并取得很大的經濟和社會成就,同時也展現出低成本的代工優勢,這讓西方為之一振,刮目相看。這為后來我國能夠迅速成為新的全球代工制造基地起到了積極的鋪墊作用。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和平與發展成為全球的共同理念和主題。這時候,我國也自上而下推開了厚重的國門,招商引資一時間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之重,“請進來”體現出我們強烈的發展愿望和學習熱情,迎賓曲取代東方紅,并響徹神州大地。在持續升溫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帶來的信息化和生產力空前提升的推動下,東方人的肯干、勤勞和樸實彰顯無遺,世界加工廠逐步形成,所有的這一切極大拉近了中國與世界各地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 2004-2007年,年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8.2%。其中大部分看起來欣欣向榮的外貿型企業,其實已經淪為全球經濟集團的一個加工部門而已。盡管世界是平的,但是世界前進的腳步卻不是那么平坦和溫和,世界上沒有永遠直線上升的需求,有的只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進步的格調,2007年末,世界經濟不可避免地放緩了增長的腳步。我們的很多企業一下子感受到了經濟衰退的寒意。
現實的殘酷總比想象的來得快、來得猛。2008年初,美國經濟已到衰退邊緣,世界經濟增長趨勢放緩已成定局。4月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調低了世界經濟預測,認為全球經濟的增長率為3.7%,比2007年放慢1.2%,其中美國增長1.5%,放慢0.7%。2008年第一季度中國出口增長率為21.4%,比2007年同期和下半年分別回落了6.4%和0.8%。廣交會一直被譽為“上帝為中國留下的一扇窗”???008年這個窗口只開了一個小小的縫,商務部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4月18日,服裝、紡織品出口只成交了15%。
我們今天是不是還固守“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理念”?過去犯了錯誤,今天我們不能再犯,不要用一個錯誤去掩蓋另外一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