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中國走向哪里?——(2)美元地位和人民幣的話語權
金融危機下,中國走向哪里?
(2)美元地位和人民幣的話語權
金融危機對美國實力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美國霸權也受到了質疑和挑戰,但我們必須看到,美國第一大國的地位和根基并沒有動搖,有很強的危機修復能力;美國的GDP是歐盟、日本和中國三大經濟體的總和,相當于日本的三倍、中國的五倍;高科技、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眾多領域具有世界地位;美國制造業的絕對和相對的生產率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等。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世界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是一個美元世界,美國依然是主導,歐元也好,人民幣也好,暫時還不具備叫板的資本和條件。但以美元為主導的單極國際貨幣體系出現重大問題,人民幣正迎來歷史性的機會。中國應該加速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提升人民幣的話語權。
2009年2月7日,香港《大公報》刊發署名林華的評論文章《人民幣扮演“亂世英雄”?》 一文,文章借用分析人士的話說,2009年是國際貨幣多元化重構的一年,金融危機帶給美元的震蕩給多種貨幣提供了擴大話語權的機會。因此,中國應該繼續人民幣改革,從而讓人民幣在這個亂世中脫穎而出。
文章當中說:
一種貨幣“硬化”的過程,必然需要另一種貨幣的“軟化”為代價,而這種軟硬的轉換,一晃很可能就是上百年的跨度。除此之外,另一個因素或許更為重要,即人民幣最終將走向哪里、實現怎樣的目標,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想好。
從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在維護區域金融穩定方面動作頻頻。不久前,中國已與俄羅斯等周邊8國簽訂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人民幣“周邊化”進程悄然起步。與此同時,要求人民幣區域化、躋身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呼聲也空前高漲。
有關專家指出,國際貨幣需要強大的政治、軍事、外交力量做后盾。盡管中國有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穩定的政權、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中國資本市場缺乏深度與廣度、債券市場落后、資本項下尚未完全開放、利率與匯率市場化沒有完成。就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和金融體制而言,人民幣尚不具備成為區域化、國際化貨幣的實力。
話語權已擴大
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中,2008年年末美元指數的反彈幅度最高竟達到15%;日元兌美元全年上漲了18%,日元兌歐元上漲了22%。2008年美元與日元的完美表現,使得2009年的美元、日元腰板挺直。
盡管如此,但2009年的美日強勢之路都不會一帆風順,兩種貨幣都存在無法回避的致命傷。對于美元而言,美國政府的幾次大手筆救市所造成的財政“虧空”將會是其上升途中的最大絆腳石。
對于日本,一個依靠出口為經濟增長主要拉動方式的國家來說,本國貨幣的過快升值不會是一個長期利好的消息。有消息稱,日本央行非常擔憂日元飆升的問題,因此可能會數年來首次采取公開干預的措施遏制日元漲勢。
1月15日,歐洲央行再次下調基準利率50個基點至2.0%,進一步打擊了市場的信心。歐元成為了2009年承壓最重的主要貨幣。作為一個剛剛誕生十年的貨幣,歐元目前陷入了一個內憂外患,雙重夾擊的棘手考驗中。
美歐貨幣的交替貶值對2008年全年升值了12.66%的人民幣形成了圍攻之勢。對于出口已經連續兩個月出現下降的中國來說,應該早做布局,以求突圍。分析人士指出,2009年是國際貨幣多元化重構的一年,金融危機帶給美元的震蕩給多種貨幣提供了擴大話語權的機會。因此,中國應該繼續人民幣改革,從而讓人民幣在這個亂世中脫穎而出。
去年12月以來,中國在維護區域金融穩定方面動作頻頻。
去年12月4日,中國與俄羅斯就加快促進兩國在貿易中改用本國貨幣進行結算進行了磋商。此前中俄已經進行了5年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嘗試。
去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銀行簽署了一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兩國通過本幣互換可相互提供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或38萬億韓圜(合28.29億美元)的短期流動性支持。
開啟破冰之旅
有關專家指出,中日韓三國的經濟及金融往來密切,產業間的依賴性也很強。在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力仍持續的當下,中國央行此舉不僅對維護地區金融穩定及推動區域貿易投資便利化有重要的作用,也令人民幣首次以官方的姿態走出國門,歷史意義非凡。本次金融危機令世界各國清醒地認識到,以單一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及當作儲備的缺陷越來越大。在反思危機產生根源的同時,各國都提出了加強國際間監管及擴大國際貨幣種類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分析人士表示,該措施可有效規避人民幣和韓圜未來兌美元匯率的波動,穩定了金融市場。同時,中韓雙方在獲得互換資金后,有利于雙方出口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節約匯兌費用。
近來,有許多專家認為,中國應該加快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盡快提升人民幣地位,最終使之成為一個強有力的貨幣。
專家們對人民幣的熱情很高。但是,樹立目標和如何實現目標顯然不是一回事。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需要的并非僅僅是一個宏偉目標的詩意描繪,更重要的是明確了解實現這個目標的路徑、方式方法、時間以及可能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挑戰。
從歷史以及現實環境看,人民幣的國際化道路必定遙遠而艱難,情況的復雜性也不能有絲毫的低估。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最主要的障礙包括: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中國維持持續的貿易赤字以輸出人民幣,這與中國現行經濟結構或經濟發展階段不相適應。
貿易赤字是貨幣輸出的主渠道,但是貿易赤字意味著一國就業崗位向境外的轉移。
目前中國國內消費投資比例嚴重失衡,投資拉動當前經濟增長但導致產能的巨大擴張。換言之,在消費比例大幅度上升、服務業迅速崛起之前,中國不存在大規模輸出人民幣的機制。
人民幣亞洲區域化過程將受到國際分工體系的限制。目前中國處在產品國際化生產的垂直分工體系的中端,從亞洲國家進口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歐美國家。通過對亞洲國家的貿易赤字輸出人民幣的同時,我們將在對發達國家的貿易盈余中輸入更多美元。如果不用美元而是直接用人民幣支付從亞洲國家的進口,那將積累起多得多的美元儲備。
國際化難題多
假定各國居民用人民幣替代美元的選擇,建立在人民幣持續升值而美元持續貶值的預期基礎上,那么中國作為亞洲國家債務人的負擔將不斷上升,而作為美國的債權人的權利將嚴重縮水。這無疑是雙重利益受損。
從歷史上看,美元取代英鎊、法郎也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其間還借助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運氣”。一種貨幣“硬化”的過程,必然需要另一種貨幣的“軟化”為代價,而這種軟硬的轉換,一晃很可能就是上百年的跨度。除此之外,另一個因素或許更為重要,即人民幣最終將走向哪里、實現怎樣的目標,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