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對于執行力這一問題很熱衷,感覺這是一個很新的話題,而事實上執行力是一個老話題,它實際上體現的是一種工作態度。在以做事嚴謹而著稱的日本和德國執行力就缺少市場,因為它們根本沒有執行力的問題。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認為增強國有企業員工的執行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國有企業的文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官僚作風”、“大鍋飯”、“辦事推委”等表現得比較明顯,盡管現在我們在一步步改革,但是影響還存在。所以我們要增強國企員工的執行力,就必須改變這些風氣。其次,我們要找到國有企業現存的危機。這個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企業的品質不好、企業的利潤喪失以及企業的市場份額萎縮。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思考哪些部門與這些問題相關?可以說,人力資源部門、生產部門、物流部門、材料部門都有關系。找到這些要害之后,我們就要尋找切入點,主要是人走了不加,將多余人員重新調配,主持重組,盡量減少多余的主管。只有這樣的人力資源整合,才能激發國有企業員工的執行力,從而振興國有企業。 “執行力”本來不是中國常用的詞,中國人習慣叫“貫徹”,從上到下全部貫徹。瞎子摸大象的故事人們都知道,摸到大象身體時感覺像是一堵墻,摸到象的腿感覺像是一根柱子,這說明我們也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執行力。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對執行力是這樣描述的,“所謂執行力就是選拔合適的人員到恰當的崗位上”。現在很多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身居高位卻天天想著該招聘什么樣的員工,其實公司的HR一定會想這個事情,做董事長、總經理的應該想我用人,對否。柳傳志常常說這樣一句話,這個人用對了。我曾經管過1.8萬人的企業,但是值得我說這句話的人只有不到10個。美國通用公司前總裁杰克·韋爾奇說:“GE最痛恨官僚主義,我們拒絕將資源浪費在行政體系上”。杰克·韋爾奇的接班人伊梅爾特因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變革。日本的松下,中國的長虹、TCL,韓國的三星、金星,歐洲的飛利浦等等都是它們的強大對手,但是GE仍然保持著世界第一的成績,為什么呢,因為它們隨時注意自己不要官僚,將資源放在最重要的地方。杰克·韋爾奇選擇的接班人是對的,2003年全球十大CE0,第一名是惠普總裁,第三名便是GE的新總裁。戴爾電腦的老板麥克·戴爾認為執行力就是員工在每一個階段都一絲不茍地切實執行。外企的中國 人做事情一絲不茍,其實是逼出來的,中國國企的中國人可能就不是那么一絲不茍了,而且這個一絲不茍,是每個階段都要一絲不茍。所以簡單地說,執行力就是要求員工按質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執行力就是核心員工的執行力,執行力就是要排除官僚主義的作用,執行力就是要堅持一絲不茍。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執行力,那么什么是核心競爭力呢?為什么核心競爭力會跟執行力掛鉤?反過來如果執行力不好,為什么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呢?我認為,所謂競爭力就是我這個產品沒有替代品,我這個東西別人沒有,我的能力別人無法模仿。用顧客的觀念想,我的產品沒有替代品,用競爭的觀念來想我的本事別人學不會,只要具備了這一點,我們就具備了核心競爭力。麥當勞大家都很熟悉,那么麥當勞的產品為什么很難替代,麥當勞的能力為什么別人很難模仿?麥當勞的牛肉餅烤出來20分鐘沒有賣掉,就要丟掉。麥當勞的薯條吃起來很有嚼勁,就是因為所用馬鈴薯如果當地不能達到要求,就要從美國運來,麥當勞使用的油一旦冷卻就不再使用了,麥當勞的油是天天換的,倒掉時還是金黃色的,中國就有油耗子去拿這種油了,于是麥當勞規定倒掉油之前要加藍色的試劑。第二個案例是必勝客,4008-123-123,這個單一號碼人們就可以聯系到必勝客,30分鐘之內就可以將匹薩送到你家里。必勝客對員工的要求很嚴格,送匹薩時忘記了帶佐料要扣點,顧客進來時沒有向顧客問好要扣點,顧客走時沒有說再見也要扣點等等,很多新員工進去還沒有拿到薪水就已經被扣光了。現在很多酒店也開始學這樣的方法了,也是一樣的道理。這么大的必勝客,服務那么多人,卻只有一個電話,這難道不是核心競爭力嗎? 我個人認為有四點。第一,對執行的偏差沒有感覺,也不覺得重要。什么東西如果一開始就有小偏差,以后偏差就會越來越嚴重。現在在國內坐飛機不準點是正常的,準點反而是不正常的。全世界最快的火車日本新干線,每個月的誤差不能超過3秒,不容易啊,這么快的火車,時速達到320公里。東京火車站專門有人在門口將旅客推上車。我在航空公司工作時旅客也有誤點的,但是我們有個好習慣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公司會派人站在候機樓的門口幫助旅客,公司所有員工統統站在柜臺的門口,加速疏導,讓緊急班機的乘客首先登機。我除了在香港機場看到有小姐站在柜臺外面,其他地方沒有看到。我當時工作的日航在飛機快要起飛時,都有專人拿著牌子在安檢處等候晚到的客人,搶時間,所以日航的飛機都很準點。大家對偏差無所謂,這是國人習慣犯的一個毛病。 第二,個性上不追求完美。其實完美是一種習慣,沒有那個習慣,就不會追求完美。中央電視臺曾找到我希望我對某些企業在海外不太成功談點看法,我想這可能是一個民族的毛病吧,什么東西都想大概差不多吧。一個職業經理人或者一個企業家不要說差不多、大概、馬馬虎虎、還可以之類的話,要追求完美。我舉一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酒廠的案例。這個酒廠在庭院里有一些雕像,為什么呢?因為完美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素養,可以從音樂從雕塑從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所以這家公司的老板經常帶員工參觀博物館,聽歌劇,欣賞雕塑,而且酒廠還收藏了很多精美的藝術品,臺灣有家奇美公司專門做化學的,自己就在公司里開了個博物館,搜集天下的文物,搜集了歐洲著名的浪琴表和世界名畫。美國IBM公司在大廳里擺滿了精美雕塑。這種觀念就叫做完美。 第三,在職責范圍內,不盡職盡責處理問題。尼桑汽車公司賠了7年,最后決定將法國合作伙伴卡諾斯請過來管日產。因為他管得很好,日產很快盈利,大家尊稱他為文藝復興的棋手。他有一句話值得大家學習,“我的工作基本態度是不怕考驗,輕松自如地應付突發事件,在工作中始終保持緊張感”。所謂輕松自如地應付突發事件,是沉得住氣,但是自己隨時要保持緊張感。這個緊張感體現的就是一種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 第四,對“要求標準”不能也不想堅持。什么東西都有標準,一旦這個標準不能也不想堅持,就沒有感召力了。我舉一個肯德基的例子,對肯德基來說什么標準都要力求完美,對標準一定要堅持,肯德基規定8點將牛肉切好,12點冷倉,5點進柜臺,6點烤出一個牛肉餅。外企對標準非常堅持,這是外企成功的一個秘訣,標準要么堅持,要么不要做。■ 人物簡介 余世維:北京時代光華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特聘高級培訓師,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后,牛津大學國際經濟博士后,美國諾瓦大學公共決策博士。現任上海慧泉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美國富頓集團中國總經理。曾服務的客戶有:日本航空、飛利浦、柯達、聯合利華、ABB、三得利、3M、西門子、摩托羅拉、中國電信等國內外著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