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執行“變味”
執行一項制度,本來是對企業負責的表現,但是有時卻被二傳手演繹成爭權奪利的交易,便它它全變了味。例如副總與外商簽訂了一項購買大型設備的意向書,總經理要求調研部進行進一步的市場調研,核實供貨方的資信,隨時掌握該設備的市場行情,這本來是對公司負責。但是調研部部長卻認為這是對副總的不信任,是總經理與副總的爭權奪利,他要么從 中平衡,要么從中漁利,失去了調研的客觀性。
2 緩沖虛置
推出一項管理舉措本來是想加大管理力度,糾正某種不良現象。二傳手執行時卻顧慮重重,設法減緩處罰力度,落實下去時便成了蜻蜓點水。例如新制度規定連續遲到三次扣除半個月的工資,考勤人員考勤登記時卻把連續三次遲到的事實變成了“累計”遲到三次,月底兌現罰款時又把第三次遲到改為請假,免除了對遲到者的更嚴厲的處罰。
3 消積抵消
企業推出一項管理舉措本來是想增強職工的責任心,提高經濟效益,可是二傳手發現落實這項舉措不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好處時,就消積應付,結果形成了新的問題,抵銷了增效措施的作用。例如企業將銷售人員的獎金與銷售件數掛鉤改為與利潤掛鉤,于是銷售部負責人對利潤低的產品就不安排人員銷售,結果造成這部分產品大量積壓。
4 斷章取義
二傳手在執行一項管理舉措時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把各項舉措對立起來,把同一規定的內容肢解開來,斷章取義,與有關方面討價還價。例如企業有關部門要求門衛人員注意搞好大門的環境衛生和綠化維護工作。直接管理門衛的保衛部門負責人卻給予拒絕,理由是廠里規定門衛人員要堅守崗位,做好外來人員登記,怎么能擅離職守去打掃衛生?
5 借機循私
企業推出了控制有效資源,維護企業權益的舉措,二傳手在執行時卻趁機將有關資源占為己有成名將企業的控制變為個人的“壟”斷。比如公司要求經營人員加強與客戶的聯絡,收集有關客戶的信息。于是經營部負責人就借機籠絡個人與客戶的感情,以自己掌控客戶信息的便利為代價要求客戶解決自己子女出國留學、安排工作等問題。
6 惡意延伸
一項管理舉措的推出往往具有針對性,有時如果條件變化,就應迅速給予調整。可是二傳手在這種情況下卻借機繼續行事以套取個人好處。例如國際市場銻金屬供不應求,企業派員投資開發銻礦。但是因為國家政策調整,銻金屬原礦價格猛跌。企業派出去的代表得知這一情況后不及時報告,反而加緊按企業原定的計劃和授權大舉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