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啥時候便宜?——動態定價法
凌晨一點的用車需求
美國人民打車,不用滴滴,用Uber。請記住,這個品牌你可以叫它優步,也可以叫英文名Uber,千萬別叫成“優ber”。否則在美國,你會被老黑給當面教育的。
Uber在分析運營數據的時候發現,每到周五和周六的凌晨1點左右,城區就會出現大量無人響應的叫車需求,什么意思?就是很多人想打車,但是打不到。其實這也好理解,凌晨1點,大部分Uber司機都已經收工回家哄媳婦去了,而恰恰這時候,在各種party上嗨完的人剛剛準備回家,他們醉醺醺的也沒法開車,只能選擇打車。這就造成了打車市場上瞬時的供需不平衡,每到這個時候,用戶的抱怨就會接踵而至。于是,Uber的運營人員決定從價格入手進行優化,在夜間高峰期(一般是夜里12點到凌晨3點)的時間段里,上浮里程單價。優化的效果是顯著的,夜間時段的車輛供應增加了70%-80%,滿足了2/3的缺口,司機有錢賺,用戶有車坐,這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聽到這里,有沒有想起我們第42課講的大數據思維?
動態定價調節供需
這個成功嘗試,開啟了Uber動態定價的先河,之后他們把這個策略應用到了所有的高峰時段。不是簡單的提價,而是利用算法,制定出智能的動態定價策略,在某個時間或某個地點,用戶需求有比較陡峭的上升趨勢的時候,便會觸發這個算法,由系統自動加價。這一方面,可以過濾掉一部分需求,很多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就去選擇其他交通工具了;另一方面,可以激勵司機在高峰時段上線服務,也就是增加了供給量。我們在第6課供需定理講過,要解決供需不平衡,要么增加供給,要么減少需求。動態定價,本質上是成功地從兩個方面,都影響了供求關系。
簡單地說,動態定價法,就是商家對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進行靈活調整的一種定價策略。這種方法曾被普遍運用到航空業、酒店業,如今,演出和體育比賽的票務市場,定價也在逐漸走向動態化。
一句話理解動態定價法
看人下菜,看風使舵。
根據什么因素動態定價呢?我們可以:第一,觀察實時需求;第二,基于用戶行為;第三,活用價格歧視。
如果你發現,剛原價買來不久的商品,轉眼就在打折了,你會覺得自己花了冤枉錢嗎?你有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定價方法,都有它對應的好處和壞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