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突發事件是農村各種社會問題和自然環境矛盾積聚、激化后的社會形態表現.
我國歷來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對于資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將繼續加劇
另外,隨著戰略性資源約束的日益強化,森林和草地資源將繼續呈下降之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質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和嚴重程度
其中,村鎮建設受到的自然災害威脅尤其嚴重
廣義的突發性事件,是指一切超乎預期而影響較大的自然、社會及政治性事件,它不僅包括自然災害(如印度洋大海嘯)、公共衛生事件(如“非典”),也包括突發性“事故災難”“社會事件” 等四類
當前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指由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所引起的部分公眾參與的對社會秩序產生嚴重威脅的事件
農村突發事件分類
突發事件主要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4類.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事故災難主要包括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涉外突發事件等.
v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分成4級,特別重大的是Ⅰ級(紅色),重大的是Ⅱ級(橙色),較大的是Ⅲ級((黃色),一般的是Ⅳ級(藍色).
農村群體性突發事件表現
v從農村基層來看:
v一是突然發生,難以預料
v二是群體響應,參與人數眾多
v三是問題重要,干擾乃至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
v這類事件往往聚集幾十人,上百人乃至上千人
v這些群眾以要求政府解決各種問題為由,有的集體上訪,聚集在黨政機關門口,堵塞交通,干擾黨政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
v有的與維持正常工作秩序的人民警察公然對抗,抓傷、撓傷干警
v有的直接攔截各級黨政領導乘坐的車輛,攔“車”喊“冤”;有的上路攔車,甚至聚眾攔截鐵路列車
v有的集體罷工、罷市、罷課
農村群體性突發事件常見類型
v1非正常死亡如交通、勞動、醫療發生非正常死亡事故
v2勞資糾紛如企業、建筑業拖欠民工工資引發的勞資糾紛
v3權屬糾紛如林權、土地、礦權糾紛等
v4征地拆遷如農村土地征收、城鎮房屋拆遷引發的糾紛
v5社會保障企業改制職工、鄉聘人員、代課教師、涉軍人員等群體涉及的社會保障問題
v6環境保護如某鄉因磚廠尾氣影響周邊果樹的正常生長引發果農群體性上訪事件
v7民間糾紛如因風水墓地問題糾紛引發斗毆事件
v8城市管理如規范市場管理,整頓電瓶車載客問題
v9涉農利益如水利實施建設問題
農村突發事件管理預案
v并不是所有的農村突發事件都能在事先通過危機預警得以避免,很多危機是無法準確預測的
v必須為危機做好準備,加強戰略規劃、物資儲備、長期預算和設立意外事故基金
v在為危機做準備的過程中,危機管理預案的制定,通信計劃以及重要關系的建立等,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v危機處理是公共關系活動中日益引起重視的管理思想和生存策略特別是在全球化加劇的今天,農村一個小小的意外或者事故就會被擴大到全國、甚至更大的范圍內,產生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惡化后果因此在新時代,農村更應該建立起完備的危機緊急處理系統,并懂得如何運用新的技術全方位地有效傳播和收集信息,使損失降低至最低限度
v兩個涵義——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處理“公共關系危機”,二是用公共關系的策略和方法來處理危機
v隨著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思想意識的混亂,價值觀的偏離,利益要求的抗爭,心理歸屬的失落,各種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聚積到一定程度,就引發群體性事件
v目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呈上升趨勢,其表現較突出的是聚眾阻礙企業生產秩序、聚眾阻塞交通、聚眾上訪和聚眾械斗四個方面,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農村突發事件管理的特點
v管理目標:提供社會公共產品
v管理基礎:以強制力作為管理的基礎
v管理決策:風險較大(非線性、軌跡不定)
v管理過程:難度較大(非常規)
v管理公開:受到公眾的監督和約束
v管理人員:素質要求特別高
v1.統一領導原則
v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后,基層黨組織必須負起領導責任,特別是對規模較大的群體性事件,必須明確“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協調各方行動,以理性的態度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及發展的趨勢,同時,還必須根據所掌握的各種信息及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科學預測事件發展的趨勢,做到心中有數,以尋求應對和處理的有效方法措施
v2.盡早化解原則
v群體性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時間、地點、規模都難以預料,但一般而言初始階段參加的人數和規模相對有限,隨著時間推移和氣氛感染,參加者和圍觀者往往會不斷積聚,言行也會越來越激烈,因此當群體性事件出現后,應當馬上采取相應行動,著眼于把事態化解于初始階段,化解于基層,化解于當地在方法上可以打破常規和工作程序,特事特辦,急事急辦,防止局勢惡化
v3.依法處理原則
v群體性事件涉及面較大,處理時絕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做無原則的承諾,必須時時、處處依法辦事,依政策辦事,依原則辦事,防止無原則遷就不合理不正當的要求,切忌圖一時之利,信口開河,甚至采取愚民政策,暫時息事寧人,實則留下后患特別是要正確運用法律、行政等手段,要堅持“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制、部門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不能無原則地推卸責任
v4.謹慎用警原則
v群體性突發事件在性質上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主要通過疏導教育等非強制性手段解決,使用警力具有強制性、強迫等特征,應當盡量少用但面對帶有沖擊機關、阻攔交通、哄搶財物等群體性突發事件,則需果斷使用警力,并確保絕對優勢力量,控制事態發展,維持社會秩序
v5.教育疏導原則
v群體性事件中,不少群眾往往抱有“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錯誤心態,認為“法不責眾”,因而參與其中對此,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以案說法,讓絕大多數群眾認識到暴力抗法的違法性,從而達到分化瓦解鬧事者、孤立少數帶頭人的目的要正確把握群眾的心態和現場情況,遵循“可散不可聚、可順不可激、可解不可結、可疏不可堵”的原則,因勢利導,慎重決策
v6.以人為本原則
v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多為普遍群眾,因此,在現場處理和后續工作中,要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民的原則,堅持用群眾觀來統領事件始末,多從群眾利益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千方百計解決群眾所集中反映的問題,努力減輕群眾對政府的不滿和抵觸情緒,對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和問題,能辦的馬上就辦,不能解決的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計劃對于群眾的不合理要求,應該做好相關政策和法律的解釋,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