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數據一直是陳泓冰先生在進行對標輔導、培訓時遇到最多的企業問題。這種片面的認識幾乎成了企業為不盡責、對標能力不足而找到的最佳借口。有學員就直接表示:“我們不知道標桿對象的具體信息數據,無從得知他們是怎么做的,對標工作無法做”。一句話,就把自己的管理改進責任推得一干二凈,標桿管理竟完全推行不下去了!
其實,在實施標桿管理過程中,大可不必非要獲得競爭對手的所有數據,至少標桿管理本身是不強制企業必須獲得這些數據的,然而許多企業卻因為對數字的迷信而停止了腳步,蒙受了本不該有的損失。
國內一家超大型國企,也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它下屬的企業為了實施所謂的“對標”而花費300多萬美元,從國外咨詢公司手中購買了大量的競爭對手數據,后來陳先生看到這些數據的時候卻發現,這些數據只不過是一些國外行業協會標價出售的數據和過期多年的企業策劃方案,等從這些資料中分析出有用的東西,恐怕早已被國外企業甩出幾條街了。
迷信數據的“死對標”一直是企業實施標桿管理的大敵,它完全違背了標桿管理的本意,對標對象并非數據,而是“一切最佳實踐”。最佳實踐淺層次的包括流程、體系、制度、方法、技術、模式、模塊等,甚至一張表單、一個信息都可能成為對標對象,深層次的包括思維方式、文化等,標桿管理是非常實用和靈活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標桿。
如果不善于發現對標對象,只盯著數據,工作必然陷入絕境,接下來的達標就成了空談。即使得到了數據,也不能完全照搬,將目光對準數據背后的要素,進行要素對標,才是根本的途徑。如何進行要素提煉和要素分解,保障這些要素落地得以實施,這是對標最復雜的也是最核心的過程。
希望實施標桿管理的企業都能開拓思路,不要過分重視數據,變死對標為活對標,這樣,標桿管理定然能充分發揮它的效能,企業獲得效益也將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