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最近風頭不錯,繼騰訊超過中國移動成為亞洲市值最大的公司以后,阿里的市值本月6日也超過了中國移動,雖然在昨天的交易中,中國移動上漲,阿里巴巴下跌,導致排名又回到之前,不過從近期的股價表現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穩定在中國移動之上將是不久之后的事情。
在杭州舉辦的G20國峰會,來自20個國家和經濟體的首腦居然跑到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竄門,馬云在G20國峰會時提出的“全球電子商務平臺(eWTP)”更是被寫入G20公報。電子商務發展似乎不可阻擋。
不過坤鵬論今天不是來為電子商務站臺的。相反,對于有過幾年電子商務從業經驗的坤鵬論來說,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電子商務真的有助于中國經濟發展么?
結論是:
發達的電子商務不但對經濟發展沒有積極幫助,反而是中國經濟長期低迷的重要元兇。
一、電商足以對中國經濟形成影響
可能有人會說了,電子商務的規模還不足以影響到中國經濟。如果你也這么認為的話,我們可以來看一組數據:
今年5月份的時候,阿里巴巴公布了一組數據,2016財年阿里巴巴的GMV是3.092萬億,約合4758.6億美元。
如果對4758.6億美元這個數字沒什么概念的話,我們可以來個對比。2015年,世界GDP排名中,泰國以4127.11億美元排名27位,波蘭以4967.41億美元排名26位。就是說,如果把阿里巴巴平臺的年交易額看成是一個國家GDP的話,可以排在2015年全球GDP排名的第27位。
在全球195個國家中,阿里巴巴的年交易額超過了169個國家的GDP。
京東2015年的GMV中4630億元,約合712.6億美元。如果把國內最大的這兩家電子商務平臺2015年GMV加到一起,是5471.1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1位的阿根廷2015年GDP為5371.17億美元,排名第20位的瑞士2015年GDP是6165.95億美元。阿里+京東的GMV已經超過阿根廷了。單就這兩家公司的GMV已經可以在世界GDP排名中排在第21位。
當然了,有人還會說,中國盤子大,五千多億美元在國內GDP中不算什么。那我們來看看,中國2015年GDP是103856.6億美元,阿里+京東的交易額占到國內GDP的5.27%,這個數據夠直觀了吧?這還沒計算國美、蘇寧、當當、唯品會等其他電商平臺。
二、被擠壓的中間商利益去哪了?
電子商務發展之初,去中間商是王牌。包括坤鵬論在內,大多數人都相信,產品到最終消費者手里之所以貴,是因為中間商太多。什么全國總代、區域沖代、省代、市代、地區代,層層加價。如果把中間商砍掉,讓產品從廠家出來后直接到最終用戶手里,價格會大幅下降。
通過阿里、京東,以及當當、一號店等電商不斷洗腦,不斷優化,從重視專營店,到重視專賣店,到現在只重視旗艦店和自營商品,中間商確實被消滅殆盡。消費者翹首企盼的低價真的來了,但總覺得和想象中的哪里有點不一樣。
中間商都沒有了,廠家也沒多掙錢,產品雖然便宜了但不耐用,問題出在哪呢?
淘寶上沒有中間商,確實是廠家直銷,但廠家發現,營銷成本非常高,產品零售價減去營銷成本,有時候甚至還會虧錢。通過報活動可以把銷量打開,本來以為可以掙點錢,結果發現不但錢沒掙著,還壓了一倉庫的庫存,掙的利潤不夠庫存的零頭。幾次活動下來,資金鏈緊張的廠商甚至直接被庫存壓死了。
京東倒是還好,不像淘寶收那么多營銷費,可廠家發現,把中間商消費掉以后,京東居然做起了最大、且唯一的中間商,廠家根本沒有話語權。
中間商的利益,廠家沒得到,終端消費者也沒得到,全被電商平臺得了。
可能會有人問,京東每年都虧錢,也沒掙到錢呀。其實不是,并不是他沒掙到錢,只是他花的更多而已。
電商平臺把本該屬于廠家、中間商的利潤拿走以后,用于消費了么?
并沒有。
用于實業了么?
也沒有。
電商平臺的錢大都用于投資,用于玩金融了。
金融掙錢的速度和規模遠比實業來得要快。但金融本身不創造價值,對中國經濟也沒有實際的幫助。但事實是,無數企業和消費者的錢被電商平臺抽走做投資和金融了。
三、電商唯低價論掐死了中國實體經濟
電商平臺唯“價格”論的方式讓大家不去比質量而一味比價格。這種情況下,在產業升級方面投入,做工藝改革無異于自殺,甚至于保證產品質量都等于慢性自殺。所以我們看到小作坊靠低成本活的有滋有味,而行業龍頭企業因為成本高,又要投入技術升級,最終被耗死。很多行業都進入劣幣驅逐良幣階段。
據坤鵬論一個輕工協會的朋友說,輕工業光一個企業一年的庫存最少都是幾個億,多的有幾十上百億,大量新設備停止使用,反而是以前的老舊設備在投入使用。試想,有這樣的前車之鑒,誰還敢投入做技術革新。技術不革新,實業怎么發展?實業不發展,中國經濟怎么辦?
靠著小作坊偷工減料來發展中國實體經濟么?
顯然不行!
可中國現在的實體經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這些小作坊在起作用。我們承認,小作坊做出來的也是商品,也可以進入流通領域進行消費,但這種商品的大量流通,對中國經濟真的好么?
所有人都喜歡便宜,坤鵬論也喜歡便宜東西。還是那句話,社會是一個大鏈條,消費者在另一個層面也是生產者,做為生產者的你沒有利潤,拿什么去消費?到時,估計連便宜貨也買不起。
便宜和貴,只是相對的概念。同樣是5塊錢一斤的大白菜,月收入3千和月收入5萬的人,對這個價格便宜還是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如果月收入只有500元,1塊錢一斤你都得覺得貴。
馬云說過,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生意都是耍流氓。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沒有人想耍流氓,可架不住“被流氓”。
四、電商平臺減少了資金流動
在提振中國經濟的時候,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拉動內需。說的直白一些,就是讓大家多花錢。
這讓坤鵬論想起一個段子:
說有兩個學經濟的博士A和B一起遛彎,突然看到前面地上有一坨狗屎,A就對B說,你把這坨狗屎吃了,我給你一千萬。B一想,一千萬啊,不少錢呢,于是一咬牙,真給吃了。A很后悔呀,損失一千萬,可話已經說出去了,不能不給。于是繼續往前走,又看到一坨更大的狗屎。B很反胃,想到剛才自己吃完的那坨,很不甘心。于是對A說,你把這坨吃了,我也給你一千萬。A一想,這樣自己的損失就能補回來了,于是一咬牙也給吃了。
走著走著兩個人覺得不對勁了,誰也沒多拿錢,兩個人白白吃了兩坨狗屎。很郁悶,于是將這個事情告訴了自己的導師。
導師一聽,非常高興,對兩個人說,恭喜你們,你們倆做了大貢獻了。兩個人很不解,各吃了一坨狗屎,做什么貢獻了?導師說,你們倆每人吃了一坨狗屎,卻為國家GDP貢獻了兩千萬,這還不值得恭喜么?
所以你看,這就是讓錢流動起來的價值。貨幣本身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只有流動起來才具有價值,所謂提高國內經濟,就是想讓錢流動起來。
不過基于上面兩點講到的,電商平臺把錢從實體經濟中抽走拿去投資了,如果只是抽走資金這么簡單,還不足以影響中國經濟。關鍵是,現在消費者即使從線下消費,也會同比線上的價格,這相當于把實體經濟打入“只比便宜”這種萬劫不復的境地,實體經濟沒錢,老百姓也就沒錢,沒錢怎么消費呢?
當然,抽走我們手里錢的,除了電商平臺,還有房地產。但房地產真正影響的是底層消費者,電商影響的卻是國內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一個兩極分化明顯,無中產階級的經濟體,是談不上資金流動的。
雖然電商只占了國內GDP的5%多一點,但電商帶來的這種蝴蝶效應,反應在中國經濟上,影響非常大。
我們看一些發達國家,美國或者歐洲,很多發達國家電子商務發展的并不好。是他們不會發展電子商務么?并不是。而是他們知道實體產業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電子商務再重要,也只是一個流動渠道。就像貨幣一樣,流動渠道本身也是不產生價值的。
可能有人會說了,你說的只是阿里巴巴模式,像京東投資建了很多庫房,對實體經濟有幫助才對呀?
然并卵!
京東把錢用在了修倉庫,提高快遞送貨速度上了,看似對我們有幫助,但仔細想想,真的有幫助么?
在快遞不發達的時候,我們買東西需要等待三五天么?恰恰相反,在電商不發達、快遞不發達的時候,我們買東西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速度賊快。
為了讓用戶早半天收到貨,甚至會投入幾百甚至上千億,這種投資是為社會創造價值還是只為提高自己企業競爭力?
這就像我們發現單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有時候堵車,于是我們將高速公路修成單向二十車道。雖然不堵車了,但這種投入真的有必要么?
相信坤鵬論今天的觀點會有非常多的人不認同,這很正常,如果大家都認同,國內電子商務也不會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版權信息:江禮坤,的一個在互聯網行業游走了十幾年的老兵,擅長互聯網營銷,目前專注互聯網創新模式及傳統企業與互聯網融合與轉型,歡迎各種交流與思想上的碰撞,微信:27342537。若想看作者更多文章,可以百度搜索江禮坤的博客或關注公眾微信:坤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