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三板是國策的抓手、利器和落腳點。
新三板的巨大的財富效應使得新三板能夠吸引創業者去創業,創業投資去投資,使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國策得以落地。
2、新三板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徹底檢驗,將釋放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將成為數千萬家中小微企業的出海口。
資本市場20多年的發展,截至2015年4月,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數量才2600余家,但是包括個體戶在內工商總局統計的我國市場主體有7000余萬家(個),這一比例嚴重不匹配。
過去20多年資本市場沒有完全發揮出對經濟增長應有的促進作用,而新三板會因為大量的企業去那里融資,成為真正釋放我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成果的一個基地。
3、新三板將還原資本市場不確定性的、多元化的本來面目,將有力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將催生偉大的創新型企業。
資本市場的本性是一個有條件的帶有賭性的市場,以前我國市場的審核,無論是主板、中小板還是創業板都是嚴格的審核制,沒有真正起到資本市場對企業不確定性的支持作用。
在新三板上市的企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等新興行業的數量家數和占比分別是662家,27%,遠高于滬深兩市的222家,8%的比例。
滬深兩市在制造業、房地產等行業領域的比重更高。新三板企業除了傳統企業占比明顯很低以外,公司平均成立時間不到5年,新三板要求企業上市只需要2個完整會計年度,這就是對創新創業的一種支持。
4、新三板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過去10幾年,我國的股權融資比重一直停滯不前,甚至相比2007年還有大幅下降的趨勢,2014年比例僅僅2.7%。新三板的財富效應的帶動,可以讓資金擠入和主動流入到股權市場中,成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其實,不管是流入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還是新三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尤其是股權融資比重達到一定比例,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展尤為重要。
其認為目前國內股市的超預期上漲與這一邏輯也有很大關系。
5、新三板將成為真正的創業板。
目前國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無本質區別,甚至創業板的審核嚴格程度超過了中小板,某種意義上來說,前三者屬于一板,新三板是二板。
6、新三板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
盛未來新三板可以按照每年1萬家的速度發展,我們國家企業數量完全可以支撐這個數量。
這與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的發展歷史極為相似,納斯達克成立于1971年,遠晚于1792年的紐交所,最初差距甚大,但2011年納斯達克與ICE差點共同收購紐交所,后因政府否決而未成行。
2013年,成立200多年的紐交所,竟被一家位于亞特蘭大的成立僅僅10余年的洲際交易所ICE收購。
7、新三板將是鏈接創業者、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的橋梁。
在國內資本市場,一個創業項目原來與資本市場尤其是二級市場離的很遠,但新三板的出現,因為大幅縮短了上市時間、大幅提高了上市的可能性,使得創業項目、創業投資與資本市場直接連通,這個橋梁非常重要。
8、新三板將去中介化、公開、透明的互聯網思維植入整個投資領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P2P平臺。
雖然很多人和企業在講互聯網思維,但是目前為止,投資領域一直罕有互聯網思維,新三板是真正將互聯網思維植入到了投資領域。
資金需求方和資金供給方徹底結合就是P2P,去中介化、公開化和透明化,這會為市場帶來很大的變化。
9、新三板將是一場革命,既是革資本市場的命,更是革股權投資界,尤其是PE界的命,將重塑一級市場投資格局。
以前企業從天使投資,到A輪、B輪、C輪…然后上市,過程很長,一些外資基金對新三板不是很感興趣,但新三板的出現會將PE投資截流,會使得一級市場投資往前端發展。
10、中國資本市場過去20多年的發展只是一個序幕,新三板的大幅發展才會真正拉開資本市場整個大幕。
創業板在1999年政府就想推出,后來在2009年推出以后到現在僅僅450余家,與創業板設立的初衷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