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探源
“文化”在牛津現代辭典的解釋是:人類能力的高度發展,借訓練與經驗而促成的身心的發展、鍛煉、修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對文化一詞的定義是:文化是風俗、習慣、特別是輿論。它的特點有:一是銘刻在人們的內心;二是緩慢誕生,但每天都在獲得新生力量并取代權威力量;三是能夠維持人們的法律意識,激活已經疲軟的法律或取代已經消亡的法律。
二、企業文化的概念及意義
有人對企業文化的定義作過統計,共有180多種,幾乎每一個管理學家和企業文化學家都有自己的定義,主要有:
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那些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是指企業中一個分部的各個職能部門或地處不同地理環境的部門所擁有的那種共通的文化現象。(美國學者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
員工做出不同凡響的貢獻,從而也就產生有高度價值的目標感,這種目標感來自對生產、產品的熱愛,提高質量、服務的愿望和鼓勵革新,以及對每個人的貢獻給予承認和榮譽,這就是企業文化(彼德斯.沃特曼)。
企業文化是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混合,即指在企業界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在人群中和社會上發生了文化的影響。它不是指知識修養,而是指人們對知識的態度;不是利潤,而是對利潤的心理;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所體現的處世為人的哲學。企業文化是一種滲透在企業的一切活動之中的東西,它是企業的美德所在(許宏)。
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潘肖玨、蘇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企業文化的本質及其與其他文化的區別加以界定:企業文化是一種從事經濟活動的組織之中形成的組織文化。它所包含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均為該組織成員所共同認可。
總而言之,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意識形態。
三、企業文化結構
企業文化結構可以分為四層。第一層是表層的物質文化;第二層是幔層的(或稱淺層的)行為文化;第三層是中層的制度文化;第四層是核心層的精神文化。
(一)企業文化的物質層。企業文化的物質層也叫企業的物質文化,它是企業職工創造的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種以物質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表層企業文化。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果,它是企業物質文化的首要內容。其次是企業創造的生產環境、企業建筑、企業廣告、產品包裝與設計等,它們都是企業物質文化的主要內容。
(二)企業文化的行為層。企業文化的行為層又稱為企業行為文化。如果說企業物質文化是企業文化的最外層,那么企業行為文化可稱為企業文化的幔層,或稱為第二層,即淺層的行為文化。是指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學習娛樂中產生的活動文化。它包括企業經營、教育宣傳、人際關系活動、文娛體育活動中產生的文化現象。它是企業經營作風、精神面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的折射。主要分為企業家的行為、企業模范人物行為、企業員工行為。
(三)企業文化的制度層。企業文化的制度層又叫企業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業領導體制、企業組織機構和企業管理制度三個方面。企業領導體制的產生、發展、變化,是企業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文化進步的產物。企業組織機構,是企業文化的載體。包括正式組織機構和非正式組織。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管理時所制定的、起規范保證作用的各項規定或條例。上述三者,構成企業制度文化。企業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產物,它必須適應精神文化的要求。人們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去完善和改革企業各項制度的,企業的組織機構如果不與企業目標的要求相適應,企業目標就無法實現。卓越的企業總是經常用適應企業目標的企業組織結構去迎接未來,從而在競爭中獲勝。
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并對企業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業制度的建立,又影響人們選擇新的價值觀念,成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礎。企業文化總是沿著精神文化——制度——新的精神文化的軌跡不斷發展、豐富和提高的。
企業的制度文化也是企業行為文化得以貫徹的保證。同企業職工生產、學習、娛樂、生活等方面直接發生聯系的行為文化建設得如何,企業經營作風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嚴謹,人際關系是否和諧、職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無不與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關。
(四)企業文化的精神層。企業文化的精神層又稱為企業精神文化,相對于企業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來說,企業精神文化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現象,在整個企業文化系統中,它處于核心的地位。
企業精神文化,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長期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它包括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哲學、企業道德、企業價值觀念、企業風范等內容,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它是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的升華,是企業的上層建筑。
1、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現代意識與企業個性相結合的一種群體意識。每個企業都有各具特色的企業精神,它往往以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過企業徽志、企業規訓等形式形象地表現出來。一般地說,企業精神是企業全體或多數員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鳴的內心態度、意志狀況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發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的活力。企業精神作為企業內部員工群體心理定勢的主導意識,是企業經營宗旨、價值準則、管理信條的集中體現,它構成企業文化的基石。企業精神源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實踐之中,在企業運行過程中可以發現,企業精神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是企業現實狀況的客觀反映。企業生產力狀況是企業精神產生和存在的依據,企業的生產力水平及其由此帶來員工、企業家素質對企業精神的內容有著根本的影響。很難想象在生產力低下的經濟條件下,企業會產生表現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觀念的企業精神,同樣,也只有正確反映現實的企業精神,才能起到指導企業實踐活動的作用。企業精神是企業現實狀況、現存生產經營方式、員工生活方式的反映,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離開了這一點,企業精神就不會具有生命力,也發揮不了它的應有的作用。
(2)它是全體員工共同擁有、普遍掌握的理念。只有當一種精神成為企業內部的一種群體意識時,才可認作是企業精神。企業的績效不僅取決于它自身有一種獨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企業精神,而且還取決于這種企業精神在企業內部的普及程度,取決于是否具有群體性。
(3)它是穩定性與動態性的統一。企業精神一旦確立,就相對穩定,但這種穩定并不意味著它就一成不變了,它還是要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企業精神是對員工中存在的現代生產意識、競爭意識、文明意識、道德意識以及企業理想、目標、思想的提煉和概括,無論從它所反映的內容和表達的形式看,都具有穩定性。但同時,形勢又不允許企業以一個固定的標準為目標,競爭的激化、時空的變遷、技術的飛躍、觀念的更新、企業的重組,都要求企業作出與之相適應的反應,這就反映出企業精神的動態性。穩定性和動態性的統一,使企業精神不斷趨于完善。
(4)具有獨創性和創新性。每個企業的企業精神都應有自己的特色和創造精神,這樣才可使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生產活動更具有針對性,讓企業精神充分發揮它的統帥作用。企業財富的源泉蘊藏在企業員工的創新精神中,企業家的創新體現在他的戰略決策上,中層管理人員的創新體現在他怎樣調動下屬的勞動熱情上,工人的創新體現在他對操作的改進、自我管理的自覺性上。任何企業的成功,無不是其創新精神的結果,因而從企業發展的未來看,獨創和創新精神應當成為每個企業的企業精神的重要內容。
(5)要求務實和求精精神。企業精神的確立,旨在為企業員工指出方向和目標。所謂務實,就是應當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注重實際意義,切忌憑空設想和照搬照抄。
(6)具有時代性。企業精神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企業個性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具體化。優秀的企業精神應當能夠讓人從中把握時代的脈搏,感受到時代賦予企業的勃勃生機。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企業精神應當滲透著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確立消費者第一的觀念、靈活經營的觀念、市場競爭的觀念、經濟效益的觀念等。充分體現時代精神應成為每個企業培育自身企業精神的重要內容。
2、企業的經營哲學
企業經營哲學,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提升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企業在處理人與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消費者與生產者、企業利益與職工利益、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利益等)、人與物(產品質量與產品價值、職工操作規范、技術開發與改造、標準化、信息、計劃、成本、財務等)關系上形成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處理這些關系中形成的經營哲學,一方面與民族文化傳統有關,另一方面與特定時期的社會生產、特定的經濟形態及國家經濟體制有關。
企業的經營哲學還與企業文化背景有關。一個企業在確立自身的經營哲學時,必須考慮到企業文化背景對企業的影響力。外向型企業、跨國公司、企業跨國經營,更需重視這一點。東西方民族文化傳統不同,在企業經營中,從方法到理念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英美國家的企業受其文化傳統的影響,崇尚個人奮斗和競爭。在管理中比較強調“理性”管理,強調規章制度,管理組織結構、契約等。而東方文化圈的企業更強調“人性”的管理,如強調人際關系、群體意識、忠誠合作的作用;強調集體的價值——企業集團、社會負責技能訓練、團隊精神、對公司的忠誠、產業發展戰略以及推動經濟增長的產業政策。在日本尤為甚之,每當日本公司制定發展戰略,一定要征求公司集體的意見;雇員利益放在利益相關集體的首位,客戶次之,股東則更次之。由于雇員的利益被視為更重要,日本公司總是設法不斷提高雇員的工資,以培養對公司集體的忠誠。一個是以理性為本,一個是以人為本,以情感為本,兩種文化傳統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也形成兩種不同的企業經營哲學。
跨文化管理,又稱交叉文化管理,是指企業跨國經營。在這領域中,企業經營哲學與企業文化背景之間的相互聯系顯得格外重要。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跨國經營的企業是一種多文化的機構,其經營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一個把政治、文化上的多樣性結合起來而進行統一管理的哲學思想體系。跨國經營企業面臨的是一個諸多差異之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經營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的跨文化差異是企業跨文化管理的現實背景。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溝通和諧的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哲學是至關重要的。共同的長期戰略、互利、相互信任和共同管理是跨國經營哲學的基礎。
3、企業價值觀
企業價值觀,是指企業在追求經營成功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標。從哲學上說,價值觀是關于對象對主體有用性的一種觀念。而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全體或多數員工一致贊同的關于企業意義的終級判斷。
當然,這里所說的“價值”是一種主觀的、可選擇的關系范疇。某事物是否具有價值,不僅取決于它對什么人有意義,而且還取決于是誰在作判斷。不同的人很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斷。如一個把“創新”作為本位價值的企業,當利潤、效率與創新發生矛盾時,它會自然地選擇后者,使利潤、效率讓位。
在西方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價值觀經歷了多種形態的演變,其中最大利潤價值觀、經營管理價值觀和企業社會互利價值觀是比較典型的企業價值觀,分別代表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西方企業的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當代企業價值觀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為中心,以關心人、愛護人的人本主義思想為導向。企業能否給員工提供一個適合人的發展的良好環境,能否給人的發展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這是衡量一個當代企業或優或劣、或先進或落后的根本標志。德國思想家康德曾指出:在經歷種種沖突、犧牲、辛勤斗爭和曲折復雜的漫長路程后,歷史將指向一個充分發揮人的全部才智的美好社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和未來文明的真正財富,將越來越表現為人通過主體本質力量的發揮而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支配。這就要求充分注意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研究人的全面發展,無論對于企業中的人,還是對全社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