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要怎么做呢?它的出路在哪里?我認為,與其要考慮出口問題,不如先把入口問題想清楚。
其實現在所有做互聯網教育的企業都想拿到最大用戶量的入口。有從門戶網站和百度搜索引擎去引流,但是這種投入大,產出越來越少;有的開始走免費這條路,想靠免費再去收費,但是目前
市場上產品可替代性太強,你一收費大家都跑了;還有的靠燒錢、補貼獲取用戶,但是這樣的用戶都不會是你的真實用戶,更別想著去賺他們的錢。
那么,K12教育的入口在哪里?真正用戶最大的入口還是在公立學校,這扇門如果打開,那未來想象空間將會很巨大。
事實上,分豆教育已經想清楚了這些事。分豆2011年成立,在上市前沒有一分錢融資,并且我們也不走免費路線,從我們半年報中可以看到,我們今年預計的營收是1億元,上半年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三,利潤達到5800多萬,增長7600%。我們不敢說已經撬開了入口,但我們在做嘗試,目前來看我們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讓我們有信心繼續走下去。
分豆一直強調“回歸教育本質,重塑教育生態”,這個想法雖然很宏大,但我們也在努力。如何重塑教育生態,我們認為最重要就是促進教育資源均衡。之前我說到,教育內容是教育企業最重要的載體,而分豆現在的產品里擁有衡水中學、西工大附中、北師大附中等33所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包括老師上課視頻、試卷、習題等,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內容共享出去,并把產品免費贈送給無法獲得優秀教育資源的貧困地區的學生使用。做教育需要情懷,但我們從不否認我們盈利,關鍵要看把盈利的錢花在哪里,沒有盈利我們又如何去做這些公益的行動?
另外,通過公立學校這個入口,分豆還要去打破校內校外這堵“圍墻”。我們看到,之所以校外傳統
培訓在如此畸形的價值體系下還能蓬勃發展,除了應試的體制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校內校外信息是完全隔離的。對于家長而言,校內信息十分不透明,而孩子與校外補課老師溝通時,同樣會因為信息障礙產生重復學習等諸多問題。分豆則是要通過我們的慧學云智能教育產品,讓校內外信息流通起來,形成一個閉環。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校內學習的數據可自由流轉到家長手中、校外教育機構手中,省去了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成本,并根據學生信息做出診斷和反饋。同時校外調整后的信息也能通過大數據、云端再次返回到校內教學和家長手中,真正意義上去改變傳統教育生態。
這條路并不好走,在行業和資本看來,分豆好像突然拔地而起,包括前段時間我們和13家地市教育局簽約,看起來毫無預熱,但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分豆花了4年去做產品,付出的辛苦難以想象,所以我才說做教育需要情懷、需要辛苦、需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