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M發布的《2014年全球首席高管研究報告》中,“創新”被評為未來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沒有之一。
創新革新產業,創造財富,引領潮流,其威力之大,自古有之。但對于大公司來說,創新還是一個窘境,那些進入到穩定期的企業要獲得持續的高增長完全是小概率事件。本文通過世界500強企業的真實案例,帶你進入創新管理的神級殿堂!
世界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學經典《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要進行系統化的創新,企業需要在每隔6~12月就打開企業的天窗,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德魯克將“機會的窗口”分類歸納為七項,并指出這七扇窗是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進行的、可靠的創新來源。德魯克認為,對于大企業來說,創新是有意識的、有目的地尋求機會的結果。而這七扇窗的打開毫無疑問為大企業的創新帶來了這樣的機會。
1、意外事件
德魯克認為,沒有哪一種來源能比意外成功提供更多創新機遇了。它所提供的創新機遇風險最小,整個過程也最不艱辛,但是意外成功卻幾乎完全受到忽視。更糟糕的是,管理者往往主動將它拒之門外。
假如在企業的產品線中,有一種產品的表現要好過其它產品,大大出乎管理層預料,管理者正確的反應應該是什么呢?當萬豪還只是一家餐飲連鎖企業時,萬豪的管理者注意到,他們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家餐館生意特別好。經過調查,他們了解到是因為這家餐館對面是一座機場,當時航班不提供餐飲,很多乘客會到餐館買些快餐帶到飛機上。于是,萬豪酒店開始聯系與航空公司合作——航空餐飲由此誕生。
意外的成功可以提供創新機遇,意外失敗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創新機遇來源。福特的埃德賽爾(Edsel)經常被商學院的教授們當作新車型的典型失敗案例援引,但大多數人并不了解,正是“埃德賽爾”的失敗為福特公司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當埃德賽爾遭遇失敗時,福特當時的管理層并沒有把失敗歸咎于消費者,而是意識到汽車市場正在發生一些變化,認為市場細分不再是依不同收入人群劃分,而是出現新的劃分方式,即我們現在所稱為的“生活方式”。福特在此認知分析調查的基礎上,最終推出了“野馬” (Mustang),一款使公司在市場上獨樹一幟且重新獲得行業領先地位的車型。
需要注意的是,意外的失敗不是掉以輕心所以失敗了,而是經過周詳計劃并努力實踐后還是失敗了。這樣的失敗就值得重視,因為分析失敗原因的過程,往往會發現事實的變化進而發現創新機遇的過程——也許是公司戰略所依據的假設不再符合現實狀況;也許是客戶改變了他們的價值和認識……諸如此類的變化都可能帶來創新的機遇并涉及其他創新來源,如隨后我們要講到的不協調及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發生改變等。
2、不協調的事件
不協調是指現狀與事實“理應如此”之間,或客觀現實與個人主觀想象之間的差異,這是創新機遇的一個征兆。這些不協調包括產業的經濟現狀之間的不協調,產業的現實與假設之間存在的不協調,某個產業所付出的努力與客戶的價值和期望之間的不協調,程序的節奏或邏輯的內部不協調。
集裝箱的首次出現也源于行業的假設與現實之間的不協調。 20世紀50年代之前,航運業一直致力于降低航運途中的成本效率,爭相購買更快的貨船,雇傭更好的船員,但成本仍居高不下,導致航運業一度瀕臨消亡。直到貨運集裝箱出現,航運總成本下降了60%,航運業才重新起死回生。
集裝箱的發明者用簡單的創新解決了現實和假設之間的不協調。航運業當時的重要假定是:效率來自更快的船和更努力的船員,而事實上,主要成本來自輪船在海港閑置、等待卸貨再裝貨的過程中。當方向錯了時,越努力就越失敗——船開得越快,貨裝得越多,到港后要等待的時間就越長。
關于不協調的事件,德魯克給出了四種情況:經濟現狀的不協調;現實和假設的不協調;所認定的客戶的價值和客戶實際的價值(追求的東西)之間的不協調;程序的節奏或邏輯的內部不協調。集裝箱的例子就屬于第二種情況。
3、程序需求
實質上,流程需求這方面的創新是尋找現有流程中薄弱或缺失的環節。這種需要既不含糊也不籠統,而是非常具體的,因為肯定有“更好的方法”會受到使用者的歡迎。
比如,巴西阿蘇爾航空公司,他們以機票低廉而著稱,但卻沒有更多的巴西人愿意搭乘他們的航班。經過研究發現,原因在于乘客還需要從家里乘出租車到機場,而這可能要占到機票的40%~50%,同時又沒什么公交系統或者火車線路可以完成這樣一個行程的支持。
換言之,“從家到機場”是顧客流程的一部分,但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滿足。于是,阿蘇爾航空決定為乘客提供到機場的免費大巴。如今,每天有3萬名乘客預定阿蘇爾航空的機場大巴車,阿蘇爾航空也成為巴西成長最快的航空公司。
基于程序的創新是從工作或任務出發的,而基于不協調的創新往往是因為形勢所迫。盡管在不協調的四種現象中,有一種也是與程序有關的,但德魯克單獨把程序需要作為一個來源提出來,是因為它與不協調是基于兩種不同的感知(發現)途徑,需要創新者對一項具體工作或任務進行研究,而不是對行業所在環境進行研究。
4、行業和市場變化
行業和市場結構會發生變化,這通常是由于客戶的偏好、口味和價值在改變。另外特定行業的快速增長也是行業結構變化的可靠指標。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影像行業出現了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和市場轉向,柯達作為全球最大的影像公司,未能趕上潮流,一步步陷入生死存亡的絕境。而事實上,早在1975年,柯達就發明了第一臺數碼相機,管理層們知道膠卷總有一天會消失,但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發生。結果,當市場結構真正變化時,一切都來不及了。這家百年企業的市值蒸發超過90%,不得不于2012年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
歷史悠久的公司往往會保護自己已經擁有的,且不會對新手的挑戰進行反擊。當市場或行業結構發生變化,傳統的行業領先企業會一次又一次地忽略快速增長的細分市場。就好像歷史上所有的古代帝國、公司和個人,一旦創造出一件美好的事物,機制或身體內部就會產生一種免疫功能,自動保護它免遭破壞。但與此同時,新的創新機遇也隱藏在其中,雖然其很少符合傳統的市場方式、界定方式和服務方式。
5、人口結構的變化
在創新機遇的外部來源中,人口結構,通常被定義為人口數量、人口規模、年齡結構、人口組合、就業情況、受教育狀況以及收入情況。相比于其它來源,人口結構的變化是最可靠的一個來源。
在中國,據估計,到2020年,60歲以上的中國人將達到2.48億,到2040年,這個數字是4.37億,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生于20世紀80年代且育有子女的超過9000萬,這是一個龐大的細分市場。應用德魯克的創新機遇分析,我們會發現,從老年群體到年輕一代以及他們的孩子,中國有好幾個細分市場可以為消費者產品和服務提供機會。
6、認知上的變化
意料之外的成功和失敗都可能意味著認知和觀念的轉變。認知的改變并不能改變現實,但是它能夠改變事實的意義,而且非常迅速。從把計算機看作是一種威脅或者只有大企業才會使用的工具,轉變為看作是可以用來計算所得稅的工具,這個變化只花費了兩年的時間。
美國汽車工業時代,亨利?福特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制造出了至今仍占據汽車銷量排行榜首位的T型車。但很可惜,他的后人慢慢忘記了什么是消費者。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豐田猛攻美國市場的時候,底特律還天真地以為買車的都是男人,他們更喜歡馬達轟鳴的聲音。而豐田早已根據消費者的觀念轉變,生產乘坐舒適度更高,噪音更小的家用轎車了。
7、新知識
在德魯克看來,在所有創新的來源中,新知識的利用所需要時間最長。而且,新技術變成進入市場的產品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新知識創新從來不是基于一個因素,而是幾種不同知識的匯合。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噴氣式發動機,這一發明早在1930年就取得了專利,但直到1941年才進行首次軍事實驗,而首架商業噴氣式飛機直到1952年才誕生。波音公司最終研發出了波音707客機是1958年,也就是噴氣發動機取得專利的28年之后。因為新飛機的研發不僅是發動機,還需要空氣動力學,新材料以及航空燃料等多方面技術的匯合。
在這七個創新機遇來源中,前四個來源存在于組織的內部,后三項存在于組織的外部。由于后三個項發生在組織外部,除非它們以前四個來源的形式反映出來并被業內人員感知,否則常常是受到忽視,被認為離組織太遠。但事實上,后三項來源更帶有根本性的,是直接可以被利用來創新的。
創新與風險從來就是結伴而行,但是如果企業通過挖掘已經發生的事件進行創新,包括本企業、市場、知識、社會和人口等方面發生的事情,那么這種創新的風險就比沒有挖掘這些機會的創新活動小多了。
創新管理的七大機會在風險程度、 困難度、復雜程度以及創新的潛力上也存在著不同,而且在一段時期內,其中一項可能會比另外一項表現地更為突出。但總體來說,這些構成了所有創新機遇的大部分來源。對于任何一個機會的變化,企業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征兆,是只須少許努力就能發生變化的可靠信號,推動企業創新行為的發生,并提高創新成功的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這七個創新機遇的來源界線相當模糊,彼此之間有相當大的重疊部分。當然,相鄰的模糊也同是帶來福利,一旦對窗戶的邊界進行新的探索,之前的邊界就會重新擴展,有些來源可能就會重疊,新的組合演變為另一些變化和風景,這就提供了進入可能空間的鑰匙。
七個機遇如同七扇位于同一建筑物不同方向的窗,你可以把它們想象成公司辦公大樓的不同窗口——每扇窗外所展現的某些景致,也可以從臨近窗口看到,但每扇窗口中心所呈現的景色卻截然不同,甚至是別有洞天。如果你不停地打開每一扇創新之窗,最終就可以看到全景創新世界。
當企業面對七扇窗外這些截然不同的風景時,管理者們需要捫心自問:
它是否預示著新的和不同的銷售渠道即將出現?
對于我們來說,這是創新的機會嗎?需要開發不同的產品、服務或流程嗎?
它是否預示著新的和不同的市場或客戶即將出現?
它是否預示著新的和不同的技術即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