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模式的初步設計,就是理順企業主要職能活動的順序關系,通常用價值鏈的方式呈現。當企業因為戰略調整、商業模式創新,需要優化、變革運營模式時,往往意味著需要增加或刪減一些業務活動,或者調整活動之間的順序關系(流程再造)。
下面對波特價值鏈了進行了評述,然后介紹了“卓越績效模式價值鏈”的方法。這個方法通用于所有企業。而讀者在這里要注意掌握的,是這個方法在不同企業的個性化運用。
一、波特價值鏈評述
價值鏈概念,是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波特的價值鏈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局限。
(1)企業經營的目的不符合現代企業經營理念?,F代企業經營的目的,已不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為顧客、員工、股東、供應商、社會等相關方創造均衡的價值,追求相關方滿意。只有如此,才能永續經營、實現卓越績效。
(2)沒有列出“戰略管理”活動。波特價值鏈分析的目的,在于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點。但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僅來自關鍵點,還來自關鍵點對價值鏈上所有活動整體拉動所形成的系統效率,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始終處于戰略管理的態勢中。
(3)主要活動的劃分,局限于制造業,缺乏對其他行業的通用性。例如,會計師事務所、認證咨詢機構等各種服務性企業,沒有運入后勤,也沒有運出后勤,更沒有產品的生產制造等活動。
(4)沒有列出“財務管理”“行政管理”等活動。
二、卓越績效模式價值鏈,規避了波特價值鏈的局限
筆者繼承波特對企業價值鏈的分析方法,綜合現代管理理念,提出卓越績效模式價值鏈的概念
卓越績效模式價值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卓越績效”為追求目標
這里的卓越績效,不僅是股東關心的利潤,還包括客戶、員工、供應商、社區等相關方的滿意。只有使相關方滿意,企業才能聚合各方力量,取得卓越績效、永續發展。
(二)以戰略為勢,強調戰略管理、統籌運營
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戰略管理,那么它的所有管理人員都不是在“管理”,而是在“處置”。企業整體的運營管理,就是戰略落地、戰略管理的PDCA循環,即以“戰略規劃”為P(plan)、各項活動為D(do)、“績效監測”為C(check)、“改進創新”為A(action)而進行的循環。
(三)能夠通用于所有企業
卓越績效模式價值鏈,提煉了所有企業中的所有職能活動,能夠通用于所有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企業。其相關概念與波特價值鏈并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