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火車何以改變中國
領導力發展專家 陳洪浪
改變一群人的思想觀念,讓他們接受一個新生事物,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改變古代保守的中國人的觀念就更難了。我們的祖先從來就有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思想。
但是,讓人驚訝的是,在十九世紀的清朝末年,一個美國人制造的玩具火車確改變了中國人的觀念,讓中國人真正的接受了火車這個新生事物。
據史書記載,十九世紀中國修鐵路的過程非常曲折。六十年代,有一個英國人在北京修了一段一公里長的帶有實驗性質的鐵路,不久就被政府給拆除了。另外一個英國商人在上海修了一段具有商業意義的鐵路-淞滬鐵路,一共十五公里長。但是運營沒幾年就被清朝政府買回來給拆除了。
為什么清朝政府這么不喜歡火車呢?
原因有三,一是古代中國人都比較迷信,認為修火車會驚動山神,土地神,會破壞風水。二是,鐵路或者火車會擾民,一方面是要拆遷一部分房子,另一方面,會讓傳統的交通業者,例如漕運業者,車夫等等失業,而失業就是一種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三是害怕鐵路修成以后,外國人會借助鐵路來進入中國內地,進一步侵犯中國的主權。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李鴻章等人多次提議清朝政府修鐵路,都被慈禧太后給拒絕了。這讓李鴻章們非常沮喪。到了1885年,美國當時的駐華公使田貝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建議當時的美國政府制造了一個玩具火車系統,運到中國送給了李鴻章。這個火車系統模仿真正的鐵路系統而打造的,有火車,有鐵軌,有車站,有信號燈等等,而且是動的,借助發條驅動。鐵軌一共有一百英尺長。
有一次,慈禧太后的妹夫,也就是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奕瑄視察北洋海軍,李鴻章就把這套玩具火車給奕瑄展示了一把。奕瑄之前是非常反對在中國修鐵路的,但是,當他看過這一套玩具火車的展示之后,馬上就改變了態度,開始積極的支持鐵路事業。后來,奕瑄又把這一套玩具火車系統帶進了宮中,獻給了慈禧太后。慈禧看了這一套玩具火車之后,喜歡得不得了,也馬上改變了之前對火車的反對態度。從此,現代的鐵路和火車開始在中華大地上一步一步蔓延開來。
按照我們現代領導學的觀點,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領導變革案例。根據哈佛大學教授,領導力大師約翰.科特的觀點,一個領導人,要想在組織當中發起成功的變革,不能采取傳統的“分析-思考-改變”的變革模式。這種模式并不能真正的讓人改變舊的觀念和行為習慣。因為僅僅借助于理性的思維和分析,并不能真正的打動人們,并不能引起人們在情感上的變化,而沒有情感的變化,情緒的體驗,就不會有真正的變革。要想變革成功,必須采取“目睹-感受-變革”的模式。所謂目睹、感受模式,通常就是變革發起人把一些實物、圖像、玩具、模型等等(這個案例當中李鴻章借助的就是玩具火車)形象直觀的材料,展示在要影響的對象面前,通過這種展示,給群眾或者決策者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進而引起他們深刻的情感變化,有了這種深刻的情感變化之后,他們就會發生真正的改變,接受新的觀念和事物。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更多的是一個感性動物,感情動物,而不是理性動物。作為一個領導人,我們要想領導變革成功,更多的要影響人們的情感,而不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