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藍海戰略》一書,是98年在中歐的圖書館。本想隨便翻翻,卻立即被作者新穎的案例和實用的工具所吸引,印象頗深。后來在培訓中,也經常向學員介紹書中的工具。
從創新的角度看,《藍海戰略》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書中介紹的理念和工具,對企業的戰略創新而言,有很好的借鑒價值。不過,筆者難以茍同這樣一些說法:“藍海戰略”就是針對“紅海戰略”而言的(“紅海戰略”指的是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戰略);“藍海戰略”代表著戰略管理領域的根本性轉變。
為什么不認同?因為《藍海戰略》并沒有回答幾個關鍵的戰略問題。
1、紅海與藍海業務如何平衡?
財務管理上有句明言:高風險高回報。藍海是未知的,高風險的,否則就不可能有高的回報。企業在藍海還未明確前,不可能放棄紅海。實際上,為能夠擺脫血腥的競爭,企業需要不斷蘊育新的藍海。
正如作者所說:“紅海和藍海一向是共存的”,企業可能永遠處于一種雙重業務管理的狀態。這就存在一個新老業務如何平衡的問題。企業的戰略管理,對這個問題不能不給出回答。《藍海戰略》僅從營銷的角度,談如何進行價值創新,并沒有站在戰略的高度,闡述如何管理新老業務。
2、如何獲取創新的收益?
創造客戶價值不等于就能獲得商業利潤。這是企業經營的基本常識,卻往往在經營中被忽略。比如,企業的收益要被供應商切分,企業的定價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潛在替代品的牽制。一個極好的例子,是一直以創新自居的英特爾。
業內人士都知道,英特爾高業績的背后不是價值創造,而是它所致力形成的壟斷地位。實際情況是,AMD的處理器,摩托羅拉的PowerPC,不比英特爾的差。但AMD和摩托羅拉所獲取的收益,相比就少的可憐。
行業的經濟結構和企業的競爭地位,對企業贏利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很早以前,產業經濟學已經對此作出了解釋,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也給出了理解問題的框架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藍海戰略》僅從企業內部運營的角度,考慮利潤獲取的問題。以狹窄的眼光來否定宏大的視角,這無法逃脫井底之蛙的嫌疑。
3、如何保護藍海?
創新最大的敵人是模仿,眼紅者將不可避免地垂涎藍海的高收益,試圖進入藍海?!端{海戰略》在最后一章給創新者以安慰,告知讀者,成功的創新似乎天生就有模仿的壁壘。讀過之后發現,書中的解釋似曾相識,而且原本就是作者要討伐的觀點。
事實上,對于如何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已從行業結構的角度給出了全面系統的解釋。企業開創的市場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細分的行業,細分行業的壁壘能為你提供保護。但保護壁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宏觀環境的變化將驅動行業壁壘的變遷,企業的行為也能改變壁壘的結構和高低。
再仔細研究英特爾,我們可以發現,英特爾要求PC廠商在所產電腦顯眼位置貼上“INTEL inside”標簽的做法,英特爾對PC廠商的長期廣告補助計劃,都是在致力形成壟斷地位,以保護它的創新成果。
4、如何維持可持續贏利?
壁壘是對付模仿的一種手段,但模仿的真正克星是不可模仿性。也就是創新的做法,別人想模仿也模仿不來。對此,邁克爾·波特應用價值鏈理論,強調企業在內部需要形成環環相扣、互相加強的活動配稱。久而久之,這種配稱扎根于企業的文化,難于被解釋,也難以被學習。
如同業余棋手向職業高手學習,自己根本就看不懂高手的套路,也就無從學習和進步了。這種難以被模仿的活動配稱才是可持續的。企業的競爭優勢建立在這種配稱之上,才能帶來可持續的超額贏利。這正是戰略的真正境界。雖然《藍海戰略》企圖否決《競爭戰略》,但自身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5、如何保證創新的不斷成功?
中國有一句老話,做一次好事很容易,做一輩子好事很難。市場是變化的,競爭是殘酷的,藍海終將變成紅海。正如作者所說,企業需要不斷“啟動新的價值創新”。創新的成功雖不容易,但第一次可能是運氣使然,并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就像《藍海戰略》所列舉的案例,很多企業在第一次成功后,也就深陷紅海了。
在一個動態的競爭環境條件下,如何永葆創新的能力,從而獲得創新的不斷成功,實在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藍海戰略》對此似乎毫無建樹,缺憾比較大。其實,從學習型組織的研究,核心競爭力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提出這幾個問題,只是想澄清一個問題?!八{海戰略”實際上是“藍海營銷”。《藍海戰略》一書,是從價值創新角度,對《競爭戰略》的補充和完善,對差異化戰略的總結和提升。戰略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藍海戰略”要更博大。
實際上,較真于是“藍海戰略”還是“藍海營銷”,是想說明一個更關鍵的觀念,即:營銷不是戰略。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一直都存在誤解,對《藍海戰略》的跟風炒做,會使企業進一步加深這種誤識。這種誤識的代價是慘重的,中國企業各領風騷三五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有市場營銷之術而無戰略管理之道。是以此文,獻微薄之力。
作者:聞毅老師
本文曾發表于《贏》周刊
歡迎轉發本文鏈接,若拷貝內容轉載,請注明原作者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