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五年至今,雖然未能有效變革醫生的執業制度,卻已然喚醒了醫生的意識,整個醫生群體正先于制度變遷進行著自我革新。而8月份開始實施的北京醫生多點執業新政,取消了醫院審批和執業地點數量限制兩道關卡,正表明了國家醫改政策開始進一步松動。
“叫好”與觀望態度并存
今天的醫生,已不再被事業單位的圍墻牢牢束縛。早在“新政”出臺之前,就有醫生嘗試運用體制中有限的空間進行多點執業。醫生群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話語中都透露出他們愿意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服務的職業理想。雖然放寬醫生多點執業不乏“叫好聲”,但更多的醫院和專家持有保留態度。不少醫生認為多點執業依然存在障礙,小到如何分配工資報酬,如何平衡執業醫院和原單位的醫療工作,大到如何分擔潛在醫療風險,這些都是問題。公立醫院高強度的臨床工作量、工作之外的科研任務,也是多點執業遇冷的一大原因。
“對民營醫院是利好政策”
對民營醫院來說這是個利好的政策。醫生可以自由選擇那些經濟待遇好的醫院;醫院也能選擇那些臨床水平高,能給自己帶來最大收益的醫生。放寬醫生多點執業這一“新政”,有叫好,有觀望,但總歸燃起了醫改的新希望。在此背景下,需要在今年9月底前出臺的推進醫師多點執業的意見,也就懸念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