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裝修,不管你在哪個偏僻角落,就算自己買沙子瓷磚,找幾個勞壯力湊合過去,加上坐便器、窗戶以及簡單家具,好歹也要過萬。城市居民自身要求就更高了,如此一來,單價恐怕就不是一兩萬的額度。那么,對于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的裝修工程,消費者能接受互聯網裝修公司嗎?互聯網企業又該如何解決客戶疑慮,成功簽單?

互聯網家裝行業資歷最老的當屬土巴兔和齊家,然這兩家都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并不直接參與裝修施工過程。在這種模式下,網站主要發揮平臺作用,供裝修團隊、設計師以及建材家具商入駐,從而成為業主與家具建材經銷商、裝修公司、設計師、工長的溝通橋梁。這類運作模式確實是為客戶解決了部分痛點,比如不用奔波于各個裝修公司之間來比較設計效果和報價,也不用自己去建材城和家具市場才能挑選價廉物美的建材和物料。
然而,這跟互聯網號稱要讓裝修規范化的宗旨有何交集?線上平臺如何對此進行質量監控?
土巴兔在官網上展示的裝修保障不過是簽訂三方合同,遇到老板跑路,根本沒有任何的制約能力。前段時間新快報則報道,廣州市越秀區的張先生在土巴兔上找到一家裝修公司為其裝修。給完錢后,該裝修公司的老板卻跑路了,而被公司拖欠工錢的工人由于投訴無門,便到張先生家鬧事,要其負責,導致張先生只能在外租房避事。由此可見線上平臺對線下工人和家裝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簡直是不敢恭維。雖然土巴兔也將鋪設線下體驗店,以配合線上商城的銷售,然而體驗店以家居、建材為主,還是賣材料而已,并不涉及工程。一家不涉及裝修工程的公司也好意思說自己是裝修公司?
齊家稍微深入了一些,采取了4 1的付款模式,各工程節點業主驗收滿意后再付款。這模式看似傳統裝修公司也能執行,齊家創新在于尾款是等到竣工30天后再付清,且提供了第三方監理。關鍵在于齊家與簽約的裝修公司存在利益關系,如果業主與裝修公司發生糾紛,齊家真能做到公平公正?就算這模式能解決了業主與裝修團隊的糾紛,可是這只能保證此次裝修合格,如何能提升至打造行業標準的境界,實現對傳統裝修的改造?
另一面,齊家官網上顯示已監管裝修款12,674,596,892元(12月16日),當月申請預約裝修公司人數已達49744人,可齊家網創立于2005年3月,至今已是10年有余,如此計算,不知是轉化率有限還是客單價不太樂觀。
深入工程本身,所謂互聯網企業似乎還是傳統模式
愛空間倒是直接參與到了裝修過程中,更是宣稱要裝修工人產業化,給這些工人提供從吃到住到工作的全部標準化,為工人建培訓基地、統一食宿,以便科學地管理及派工;讓工人成為正式員工、發放固定工資和各種福利,對工人進行定期培訓,學習最新家裝技能。除了工人產業化,其業務發展速度也十分迅猛。愛空間CEO陳煒聲稱公司創立以來已在北京完工2000戶訂單,目前北京400單 /月,上海270單 /月,濟南170單 /月 。只不過前段時間人民網報道其真正的產業工人不足百人,這樣的訂單恐怕不是幾十個工人能夠完成的。
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體報道愛空間把自己工人消化不了的那些活兒分包出去,甚至開了“招商”大會。“招商”對象分為兩類,A類是對方公司需要繳納2萬左右的質保金,并且愛空間可以確保每個月給予他們多少筆單子。而B類則不需要繳納質保金,但同時愛空間就不能保證每月都有單子包給對方,而是“有活就給”。
此后,愛空間CEO陳煒拋出一種名為“城市合伙人”的發展方式,號稱這種模式是用互聯網的思維改變傳統家裝模式。實際上該模式核心是在當地城市設立一個控股的子公司,合資公司的業務操作、運營流程全部由當地合伙人負責,但是供應鏈和管理體系則由總部統一規劃。陳煒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解釋該模式為“我們這種形式可以說是介于直營和加盟中間。城市合伙人短期內雖然不賺錢,但你的投資額會很值錢。當到達了目標要求,我會以十倍的價格回購股票。”
筆者倒是覺得,這不是加盟是什么?不過是成熟的傳統企業可以通過提供充足的客源來吸引加盟商,初創公司以未來展望來吸引加盟商。只不過現在創業團隊喜歡加個“互聯網”前綴,吸引眼球和資本而已。而且相比于直營,加盟的規范和統一是一大難點,愛空間對外宣傳主要是“699元/平”、“20天”的標語,很少看到“標準”、“規范”這樣的字眼。
另外還有一家互聯網裝修公司叫構家,大概是覺得既然互聯網裝修都做得這么重了,干脆做得更重一些,把上述企業的活全包了,從設計到施工,包括物料供應和軟裝家具都一應全包了。執行得好,自然是徹底解決了業主所有的裝修痛點,甚至連業主之后家具更新等業務都提前攏進來了。可現實不是理論,用李開復的一句話“執行力比創造力更重要”。
構家號稱是顛覆傳統裝修的互聯網家裝企業,可采取的模式跟愛空間的“城市合伙人”大同小異,甚至更傳統——總部向城運商收取5%的工程款,城運商是從工程中獲得利潤。更要命的是,構家線上流量并不充足,還需要城運商自己蓄水邀約客戶。筆者好奇,怎么會有城運商愿意加盟,畢竟構家既無海量流量,而且動輒2000元/㎡及以上的裝修價位,還是爆款價格,毫無優勢。可能城運商也是抱著試試也無妨的態度加入了構家。從構家歷次報道,我們不難發現,構家模式發展較好的,除了構家總部所在的杭州,都是一些房價較高的小城市。比如雙12的活動,構家銷售額破億,但前兩名分別是臺州、永嘉,浙江省的兩座城市。再看看之前作為銷售冠軍報道的單日單店400萬、500萬級別的記錄,一個在瑞安,一個在構家總部所在的杭州。4家店全部在浙江省,在構家總部所在的這個房價畸高的省份里。
雖然構家對外宣傳“所見即所得”,運用IDI系統和全投影放線等技術確保施工標準統一、規范,但一個只能局限于本省的互聯網公司號稱要改變整個行業現狀,制定行業規則,實在是讓人看不到有多大的可能性。
大型房產商自己推出裝修公司反攻線上的優勢
如果只是信息交流平臺,或者做個建材家具電商的純線上平臺,那自然沒什么好說,但涉及到裝修工程本身,互聯網結合線下的優勢恐怕就不如傳統企業反攻線上了,特別是大型房產商自己推出裝修公司(如萬科就自己推出了裝修公司),其主要表現有以下3點:
1.大型房產商資本雄厚,人力財力雄厚,且有精裝修房的經驗。而互聯網裝修企業大都草創未就,在人才集聚及硬件標準方面自是略遜一籌。
2.互聯網企業面向全國,追求標準與規范,但裝修這一行業,寫字樓、酒店等工裝行業還行,對于家裝行業,特別是做整家的互聯網公司,消費者能接受自己家裝修得千篇一律,甚至是有些不符合當地的習慣和審美?相比之下,大型房產商各地均有樓盤,裝修設計自然是因地制宜,更實用也更符合當地人的品位。
3.互聯網概念雖然日漸深入人心,面對一次性十幾萬幾十萬的交易,但消費者對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創業之初的互聯網企業的信任度還是不及大型房產商的。
大型房產商的裝修公司增加線上展示、支付功能,設計個APP能看物料物流信息和施工現場情況,跟現在的互聯網裝修企業根本沒有什么區別了。
當然,如果互聯網裝修企業在施工設計方面,能夠兼顧施工規范和區域特色,由全國統一的“爆款”劃分為華東、華南等各區域的“地區爆款”;在軟裝布置方面能夠實現DIY配置,用戶自行在官網或者APP上組裝自己的家;在產品展示方面結合VR最新技術;在交付手段上能有大型金融機構做擔保,推出個裝修界的“支付寶”;在裝修后市場運用物聯網,提供智能家居等后期服務,那么互聯網的前沿與便利自然是傳統企業無法企及的。只是,完成這5個條件中的其中任一一項都是長路漫漫,5個全部完成,簡直可以召喚神龍了吧。
(轉自億邦動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