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企業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是:企業如何才能做到百年長青?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家如同初生牛犢,在商海里奮力拼搏,共同為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同時也面對一個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宿命。從秦池到愛多,從三珠到三鹿,似乎我們大多都逃不出這個宿命。談到這個話題,我們腦海里總能跳出無數熟悉而遙遠的企業品牌。我們不禁要問,中國企業到底怎么了?
商業及法律環境
商業環境無非是影響中國企業長遠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政治力量地影響和干預,直接影響到中國企業家的發展方向和思路。在短缺經濟下,在“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觀念影響下,企業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調動最多的資源來開展生產。其對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等的打造就顯得過于長遠。
不完善的法律環境也是造成中國企業家前期過于注重于投機取巧,而不是從長遠真正加強自身實力的建設。這也是造成前段時間中國企業家原罪的重要原因。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中國商業環境的日趨成熟,市場經濟的規范化,法律的制訂和實施更加完善,中國企業獲得了長遠發展的外部環境。
自建國以來,隨著在意識形態領域思想體系的反復調整,以儒家思想為基調的傳統思想體系和以馬列基調的新思想體系陸續走弱。在思想體系出現真空以及“市場經濟=金錢”的思想觀今下,中國的企業家商業價值觀出現了空前的庸俗化和實用化,從坑蒙拐騙到假冒偽劣,欠薪拖薪,克扣壓榨令人發指。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企業成為赤裸裸的賺錢機器。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企業又怎能生存長久?
媒體對“市場經濟=拜金主義”的錯誤認識及由此而來的崇拜,使得大眾媒體出現了集體性的庸俗化和實用化,由此加劇了社會道德水平的下降。
在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家開始思考企業長遠發展以及企業與社會的和諧共存,由此MBA/EMBA開始盛行,中國企業似乎找到了企業快速發展且百年長青的秘訣,企業開始了宏大的制度化建設,事無巨細,緊緊有條。正所謂過猶不及,西方管理體系發展到今天,其一系列的弊端開始顯現,在嚴格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下,最缺少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忠誠,仁愛,禮讓等。
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已經向世人證明了,注入儒家精神的企業,其企業精神必定會有和諧、忠誠、仁愛、禮讓,企業的每一個員工之于企業,必定會有強烈的家庭歸屬感。注重儒家精神的培育的新加坡企業,在世界競爭力排行榜上緊隨美國名列前茅,展示了國學之于企業的無限價值。
二十一世紀,企業的成功,已經不再僅僅是靠短期的盈利能力,保持長期盈利和生命力的企業才是成功的企業。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其名譽和基業才能保持長青。受人尊重的企業家,必定是睿哲、遠見和有擔當精神的企業家,他擔當的是全社會的福祉,是全人類的幸福。這些智慧是古代先賢給我們留下的財富,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正是成功企業家必備的人生境界。《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擔當全社會以至全人類的幸福,即是平天下,這是成功企業家的最高精神訴求,平天下的根本在修身正心,國學的價值就在于使人身心境界得到全面提升。
對于企業家來說,MBA等企業管理知識提高的是個人術的層面,而對于傳統文化的錘煉和領悟提升的是個人道的層面。可喜的是,國內已有不少企業家意識到了傳統文化對于個人修身及治企的重要意義。國內一些教育機構將紛紛開設了面向企業家國學培訓教育,如北京大學面向政商精英的博學領袖班,系統的向政商精英提供全方面的,專業而系統的國學教育,全方面提供其人文素養。上海的九州書院提出了培養具有獨創思辨能力,具立德立言之宏志的哲商這一理念,正是企業家確保企業百年長青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