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流行三大經濟:網紅經濟、社群經濟和共享經濟。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這三大經濟也構成了三個賽道,其中,共享經濟已經廝殺的分外眼紅了,而且輻射到了吃穿住行用等13個生活領域,其中不乏獨角獸類項目,但真心賺到錢的還不太多,網紅經濟雖然在去年雙11已經彰顯了『猙獰』面目,但真正被熱炒,還是最近這一小段時光,幸運的是,真正的網紅,都賺了個盆滿缽滿。社群經濟就不說了,溫水慢煮了兩年多,現在不小心被定性為了商業工具,變現?要啥自行車啊?
請記住:時下,推動社會前進的是科學技術,而彰顯社會前進的,卻是眼花繚亂的概念。就拿網紅經濟來說吧,它無非是三類人的集合:刷爆朋友圈的高顏值微商、粉絲量嚇人的自媒體高手、成交量爆棚的淘寶店主。總之,網紅經濟,大概可以定義為:才氣釀造出人氣,人氣堆積成名氣,名氣變現為財氣。說句人話就是:靠牛逼閃閃的內容,吸引到傻傻分不清的用戶,再通過一呼百應的用戶運營,塑造出個人品牌影響力,然后結合同調性的產品,最后實現轉化。
把網紅經濟大卸八塊后,你大概就可以解釋好多有意思的現象了。有人可能表示不服,說,丫的朋友圈里一群有胸無腦的錐子臉,沒啥內容制造能力,不一樣當網紅、賣脫銷么?錯了,內容不止是碼字做節目,人家玩真人秀、自拍、裝瘋賣傻,甚至搞帶有肌膚之親的行為藝術,如此等等,本身就是赤裸裸地滿足用戶視聽的絕佳內容。說難聽點兒,只有顏值拿不出手的自媒體人,才會靠苦逼地碼字耍嘴皮子討飯吃,誰也別瞧不起誰,哼!
不過話也說回來了,前一種靠吃青春飯的網紅,操作風格更側重于短平快,隨著時光流逝,如若不做好轉型準備,勢能會因為被掏空而步入淘汰。后一種靠才華支撐的網紅則不同,才華區別于年華,年華越老越貶值,才華越老越增值,不好處就是時間成本有點長,心態不好者很容易猝死。
在很多人的認知體系里,是不會把自媒體人當網紅看待的,因為還沒達到『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嘛!可明眼人都知道,網紅經濟無非是人格商業化而已。即使是當下被專家們吹捧的各個商業案例,也應該劃歸為網紅行列,只是在MBA教材里,人家不叫網紅,叫『獨角獸』罷了,以一個成功者的形象示人,總能低成本地迎合大眾的名利之心,并最終斂獲擁躉的買單,ROI最高者,非網紅經濟莫屬!
談及自媒體,這里有必要匡正一下行業綱紀。嚴格來說,現在大伙兒叫囂的自媒體,壓根兒就不叫媒體,無非是個人專欄而已,甚至大部分自媒體連專欄的資格都談不上,更多是充當文字搬運工。當下的自媒體環境,媒介價值大于內容價值。而從受眾需求來看,對優質內容的期望,遠勝于媒介本身,這也是各大自媒體平臺下大狠心、力捧優質內容提供商的關鍵原因。
自媒體變現的方式,自不必多言,無非是這幾條路子:廣告、電商、IP、培訓咨詢及投資。相比于吃青春飯的網紅,靠知識活著的網紅們,一樣逍遙自在。回到剛才說的自媒體平臺扶持政策上,我覺得有些稚嫩了。媒體就是媒體,它注定沒辦法在內容商業化的深度上有啥作為,各大自媒體平臺的鏗鏘計劃,還是慣性地在一個流量紅海里搞圈地運動。信息已經超載,甚至泛濫成災,如果在這個競技場里繼續廝殺,等于把媒體轉型又推遲了N年,每念及此,禁不住想起那個異曲同工的4萬億!
事實是,市場最稀缺的是信息沉淀和萃取,而這是自媒體平臺的盲區,毫不客氣地講,在自媒體流量紅利期過后,下一波的自媒體紅利,必將發生在內容價值的深度挖掘上,即『內容產品化+產品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