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導讀:經銷商的淘汰率和死亡率非常高。10年前的經銷商還有多少幸存至今?積累的財富往往是“錢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了”。五年一輪回。在這樣的周期循環中,你看到的是詭異的宿命,還是經營管理的康莊大道?
成長定律
1. 經銷商發展的主要障礙是“創辦人陷阱”。
創業初期,創辦人的勇氣和決心,是支持稚嫩的企業在嚴酷環境下得以生存的最原始力量。此時,企業的成長命系老板一念,“我”(老板)大于“我們”(企業和企業的所有人),“我們”由“我”決定,老板的意識、風格、魅力決定一切,企業的發展靠老板在一線抓機會,某種意義上就是“玩投機”、“玩技巧”。
經銷商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會陷入“創辦人陷阱”,曾經支持企業發展的精神力量,可能成為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我”與“我們”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以前,老板是企業的絕對支柱,離開老板就玩不轉;現在,老板的作用大大下降,很多事情在老板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做了。
以前,做決策時老板一人說了算,想找人商量都找不到合適的人;現在,得組成個像樣的決策班子,老板要發揚民主的作用了。
以前,老板的核心隊伍是幾個共同創業、忠心耿耿的“馬仔”,他們經常被老板罵得“狗血噴頭”,卻還得意洋洋——因為在“江湖式管理”體系中,“挨罵”是老板的一種“寵愛”方式;現在,專業人員、職業經理人成為企業的骨干,他們可以承受批評,不接受“挨罵”。一位大企業的老板曾經這樣說:“我可以罵一起創業的人,但絕不罵戴眼鏡的。”他的意思是:戴眼鏡的知識分子臉皮薄,罵不得。
以前,老板在管理上一竿子插到底,所有政策、制度、計劃、盈虧都裝在老板一個人腦子里;現在,管理層次從一級變為二級、三級,管理要有制度,行動要有計劃,盈虧要有核算。
以前,老板的話就是企業的規矩;現在,老板制訂的制度,自己要帶頭執行,否則,制度就開成虛設。
企業的發展過程,也是老板的重要性不斷降低的過程。如果老板仍然沉湎于小企業時那種“君臨天下”的良好感覺,老板就會成為企業繼續成長的障礙。
要避免創辦人陷阱,就要求老板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表明一種決心:個人愿意服從企業。只有“我們”大于“我”的企業,才能真正發展壯大。
企業初期,老板幾乎是企業成長的唯一動力。創業成功,老板很可能成為企業繼續成長的障礙。
創業初期,企業成長的主要資源不是資金而是老板的決心。此時,老板就是企業,企業就是老板。
2 .大樹底下不長草。“英雄老板”往往難以成就“英雄企業”。
長沙遠大的老總張躍曾說:“剛創業時,我發現自己能夠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但最終發現自己不能以一當千,以一當萬。”而英雄企業一定要找到以一當萬的東西。
對比小經商的“小老板”和大經銷商的“大老板”,我們發現兩者在能力和對待人才上有眾多差異。
“小老板”往往精明能干,全職全能,不可或缺;“大老板”因為不做具體的事,似乎“可有可無”。
“小老板”往往不原諒部下的錯誤;“大老板”往往對部下的小錯誤“視而不見”。古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作家吳稼祥說:“作為上級,不能看不到部下的缺點,也不能老盯著部下的缺點。看不到缺點,會用錯人;老盯著,會沒人用。”
“小老板”往往喜歡“有才外露”,通過“外露”讓別人不敢小瞧自己,讓才能為自己壯膽;“大老板”往往“有才不露”,把露臉的機會讓給部下,自己的才能自有企業為自己作證。
“小老板”遇到能力欠缺的部下,經常會說“還不如自己親自干”,因此,部下的能力可能永遠得不到提升。“大老板”遇到能力欠缺的部下,要么把部下培養合格,要么換合格的人。
“小老板”發現部下的工作沒干好,往往批評甚至責罵部下;“大老板”發現同樣的問題,如果是責任心問題才批評,如果是能力問題則指導、幫助部下。
大樹底下不長草。“小老板”的過分能干,往往是部下不能干的原因。那些能夠“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老板,終究會發現自己不可能“以一當千”。因此,培養部下、帶出一支隊伍,是比發揮老板個人才干更重要的工作。“英雄老板”只能成就小企業,只有“英雄團隊”才能成就大企業。
3 .不親歷親為,經銷商做不好;事必躬親,經銷商做不大。
經銷商做市場靠的是感覺,不親自做市場就沒有感覺。但是,如果每天都泡在市場上,又會發生感覺疲勞,同樣對市場沒有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審美疲勞”。
經銷商經常犯兩個極端的錯誤:要么事必躬親,整天泡在市場上,把自己等同一個業務員;要么長期遠離市場,只有出現問題時才去一線解決。
經銷商要想做大,市場主要靠部下去做,老板自己是做不了多大市場的。但是,靠部下做市場不等于靠部下去摸著石頭過河,部下要靠老板指導。老板要能夠指揮部下,就必須每個月有2-3天的時間親自去感受市場,而不是走馬觀花看市場。
4 .小經銷商,規范管理會加大成本;大經銷商,不規范管理會加大風險。
科班出身的人往往做不了小生意,因為他們總是以做大企業的模式做小企業。規模不大機構不少,事情不多規矩不少。
而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往往沒有那么多規矩流程,兵來將擋,水來土屯,運作得很好。但是,一旦規模做大,經銷商就會發現以前那幾招不靈了,才想起來規矩、流程的重要性。
小經銷商運作的著眼點是機會,因為規模小沒有什么資本,只有抓住機會才能成功。大經銷商首先要回避風險,然后才考慮抓住機會。機會需要在亂中尋找,風險需要靠流程制度回避。
5.經銷商能管多少人,就能做多大的生意。
經銷商從創業開始,基本上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夫妻店。此時,銷量不可能大,客戶多了就忙不過來了。
第二階段:夫妻倆+幫手。幫手以親戚為主,只能打雜,對開發市場作用不大。
第三階段:老板+業務員。銷量可能擴大,但不敢招很能干的業務員。
第四階段:老板+業務主管+業務員隊伍+服務人員+會計。市場能夠無限擴大,實行公司化管理,專業化分工。
這是一個人員不斷增加的過程,或者說是因為人員不斷增加,業務逐漸擴大的過程。很多經銷商做不大,就是因為不敢招人:一怕銷量太小,養不起;二怕不可靠,不敢用,只敢用親戚,害怕優秀業務員成為對手;三怕能力太差,不管用;四怕不會管理,不知道如何用人。
實際情況往往是:第一,不是“銷量太小,養不起”,而是“不敢用人,銷量才小”。招人初期,可能銷量養不起人,但只要不敢招人,銷量就永遠上不去。第二,很多經銷商心目中的“能人”是自己的“影子”,所以才出現下列現象:能力太差,不管用;能力太強,不敢用。
6.做小經銷商靠悟性,做中等規模靠專業,做大經銷商靠管理。
做小經銷商靠直覺、本能、悟性,這些來源于一線的摸爬滾打。我們經常看到小經銷商有很多小點子、小技巧。
做中等經銷商就需要專業判斷,沒有專業判斷就趕不上行業變化的節拍。
大經銷商積累了足夠的資源,不靠自己做事而靠別人做事,缺乏長期在一線摸爬滾打的經歷,直覺、悟性就少了。但只要有足夠的管理能力,完全可以把眾多員工調動起來,充分利用他們的直覺、悟性。
7 創業型的經銷商要么自己成為職業經理人,要么聘請職業經理人,否則很難從創業企業變為正常經營企業。
劉備是創業型的老板,諸葛亮是職業經理人。劉備終生都沒有從創業老板變成職業經理人,但聘請了諸葛亮當職業經理人,才有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有的企業總是處于創業階段,以創業管理的方式管理已經規模化的企業,肯定做不大。這種企業總是在抓機會,而沒有積聚資源,把機會發揮到極致。它們總是在調整、試錯,卻沒有把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東西推而廣之。
總是處于創業狀態的企業總是處于創業的興奮之中,而正常經營的企業有可能是平淡,甚至枯燥無味的。
如果一個老板創業上了癮,不能成功地轉型為職業經理人,那么不妨把企業日常管理的位置讓給職業經理人,自己埋頭于創業。因為創業成功需要老板,正常經營則需要職業經理人。
8. 產品有升值空間,經銷商才有操作空間。
名牌產品好賣不賺錢,非名牌產品賺錢不好賣。幾乎每個經銷商都陷于這兩難困境。解困思路就是“經銷有升值潛力的產品”。
希望集團四兄弟分家時,華西希望的老總陳育新沒有使用希望品牌,而是自創一個“萬千”飼料品牌,此時,經銷商面臨的選擇是繼續做“希望”還是做“萬千”。大多數人選擇了“希望”,而少數有思路的人選擇了“萬千”。
由于“希望”與“萬千”系出同宗,品質差不多,而萬千的價格卻低一些,升值空間要大得多。有些經銷商就把低價的萬千飼料賣出了希望飼料的價格,獲得了超額利潤。
選產品就像選股票,既不是選高價股,也不是選低價股,而是選潛力股,即現在價格低而未來會上漲的股票。
只有產品有升值空間,經銷商才有操作空間,才有利潤空間。
轉型定律
9.總是做不大的經銷商有“標準臉譜”。
如果主要業務都是靠老板搞定,這樣的企業難做大。
如果客戶只認老板不認員工,這樣的企業難做大。
如果企業有幾個銷售狀元占絕大部分銷售額,這樣的企業難做大。因為一個營銷英雄輩出的企業是注定要完蛋的。
如果員工的主要構成是親朋好友或子女,這樣的企業難做大。
如果老婆和小姨子親自管財務,這樣的企業難做大。
做不大的經銷商經常罵部下笨蛋,卻不思考他們為什么笨蛋。
10.生意型經銷商的規模有極限,企業家型經銷商的規模沒極限。經銷商做到一定規模如果不轉型,就會遭遇“天花板”。
生意型經銷商可以做到“從無到有”,但只有企業家型經銷商才能夠做到“從小到大”。生意型經銷商可以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但只有企業家型經銷商才能成為億萬富翁。生意型經銷商或許可以管理幾十人的隊伍,但只有企業家型經銷商才可以管理成千上萬人的隊伍。
大多數經銷商起家時都是生意型的,但最終生存下來的通常是企業家型。
經銷商不轉型,就必然遭遇成長的“天花板”。
生意人與企業家,不是精明程度的差別,不是規模的差別,不是資金的差別,不是贏利的差別,而是營銷模式的差別,組織體系的差別,管理體系的差別,老板心態的差別,管理理念的差別。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