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導語:醫療是一種非常“低頻”的需求,它不會像“滴滴打車”一樣一天可以打幾次車,絕大多數人一年也就看一兩次病,正因為如此,醫療行業不會像互聯網行業一樣依靠高頻需求來創造價值,而是通過追求較高的ARPU值。
在移動互聯網影響力橫掃各大行業的當下,“顛覆醫療”已經在業內成為了一個不假思索即能脫口而出的概念,見證了太多行業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強大攻勢下紛紛“束手就范”后,即便是醫療業內的專業人士,一時間也無暇留意醫療相對于其他行業的一些特殊性,而正是這些特殊性,可能使得醫療業被互聯網“顛覆”的難度大大加增。
海通證券首席醫藥行業分析師 余文心
“我們經常談顛覆醫療,實際上我個人的感覺,醫療是挺難顛覆的”。作為海通證券的首席醫藥行業分析師,余文心對于互聯網“顛覆”醫療這一概念明顯持謹慎的保留意見,在1月15日由深圳創意時代會展主辦的 “國際醫療電子與個人健康管理產業博覽會”上,她對此提出了上述看法。
“互聯網是海量的高頻需求、低成本、可復制化的產品,它的盈利邏輯往往是爆點之后贏者通吃,之后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在將傳統互聯網行業的特點與醫療行業作比較時,余文心認為互聯網行業的特點是:在開始沒有流量的時候會不惜成本甚至虧本去獲取流量,去買用戶,一旦流量和用戶達到了“爆點”時,帶有“馬太效應”的盈利局面就形成了。
而醫療行業卻有所不同,首先醫療是一種非常“低頻”的需求,它不會像“滴滴打車”一樣一天可以打幾次車,絕大多數人一年也就看一兩次病,正因為如此,醫療行業不會像互聯網行業一樣依靠高頻需求來創造價值,而是通過追求較高的ARPU值(從每個用戶獲得的平均收入),從這點而言,互聯網一貫擅長的以積累海量用戶數量為盈利前提的商業模式,在醫療身上未必行得通。
醫療行業的另一特征是具有強烈的個性化和屬地化,余文心舉例,一個在北京的患者通常會優先選擇一個北京醫生,而上海的患者則更喜歡選擇上海的本地醫生,“這個和淘寶購物不同,患者不是隨便哪里的醫生都愿意接受。”而同樣會帶來很多矛盾的另一特點是,醫療服務的支付者與決策者之間的不對等,以及由政策、制度監管層面帶來的諸多問題,都使得醫療在“互聯網化”的過程中,會面臨比其他行業更多、更復雜的問題。
對于如何更好地在互聯網領域獲得生存空間,余文心認為通過“重度垂直”、直接做C端、B端或者D端(醫生)都并非是最佳選擇。“就算把中國醫生全部吸引過來成為用戶,充其量最多也就300萬”,余文心表示,至今世界上沒有一家移動醫療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在國內,即使是在面對C端市場做的最大春雨,目前的公開數據也就是3000萬激活用戶,“相對于百度、聚美優品等動輒上億數量級的互聯網公司,3000萬只能算移動互聯網的門檻級數量。”
作者:吳天飚 來源:“醫學界產業報道”微信號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