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的重要性每個人都很清楚,可是在課程開發時,卻常常被人忽視。各位朋友看看下面這個課程目標是不是感覺到很眼熟呢?
理解每種不同性格的溝通特點;
掌握高效溝通的步驟和技巧;
理解溝通中傾聽的重要性;
掌握清楚表達自己觀點的流程和技巧;
這樣的目標的書寫方式是很常見的,其中的關鍵詞是了解、理解、掌握。從這個三個詞你可以看出這個目標和講師自己的關系不大,也可以這樣說,課程結束后,如果學不好絕對不是講師的責任。如果在課程中遇到好對付的學生,他們會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錯過了什么或者責怪太“笨”。如果遇到了不好對付的學生,講師的收場就會很難看啦。
一個好的課程,課程目標應該是顯性的、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衡量的,是可以在課前用來了解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的,是可以在課后跟蹤檢查課程效果的。顯然上面這種書寫方式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阿姆斯特朗和賽維吉提出的ABCD目標陳述法,這種目標也可被稱為“表現性目標”。運用這種方式來書寫課程目標,可以做到課程目標是明確具體、可觀察、可評價的,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的。
(擴展知識:ABCD法是在美國當代著名教學目標研究專家馬杰(Robert Mager)博士在1962年(《程序教學目標的編寫》)提出學習目標三要素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馬杰博士的三要素為:要求學習者做什么?根據什么標準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ABCD法增加并強調了行為者(Audience)這一因素,從而使得學習目標的陳述更加完整。)
ABCD目標陳述法包含4種類型的信息,分別為“對象”、“行為”、“條件”和“程度”。
即“誰”。行為主體是學習者,目標描述的應當是學習者的行為,規范的目標開頭是“學習者能……”開頭,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常常省略“學習者”。書面上可以省略,但是思想上要牢記,教學的對象是學習者,教學目標是學習者個人表現的測量標準。
即“做什么”。行為動詞是描述學習者可觀察、可測量、可評價的具體行為。這也是教學目標表述中最重要的部分。常用的詞語有背誦、辨別、了解、理解、描述、改寫、比較、發現、分析、解釋等。一般情況下,我們使用動賓結構的短語來描述行為,其中動詞是一個行為動詞,它表明了學習的類型。
即“什么條件”。條件是指學習者展示自己所掌握知識、技能或者態度的條件。條件一般包括下列要素:環境、設備、時間、信息以及學習者或講師等有關人的因素。
即“做到什么程度”。它是指完成的質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應當以大多數學習者在經過必要的努力之后都能做到的事情作為行為的標準。而且學習者行為表現一般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為了使學習目標具有可測量性,應該對學習者行為水平進行具體的描述。
針對開篇的課程目標,按照ABCD法可做如下修改:
能夠描述自己的行為風格,并準確判斷給定案例中各角色的行為風格。
根據案例給出的情景,能夠運用同理心傾聽的方法完成一次傾聽任務。
通過現場演練的方式,能夠運用五步流程法在2分鐘內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
通過現場演練的方式,運用“三思而后行”溝通流程完成一次工作溝通。
采用ABCD法,并不意味著四個要素必須一應俱全,其中只有行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個要素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省略。省略的標準有兩種:選項是唯一的或對該選項是有共識的
總結:目標是為了更好的設計到達目的地的路徑。在開始書寫“表現性目標”之前,你先要有一個完整的教學分析。也就是說,你已經完成了學習者和學習場景的分析。以這些分析的結果為基礎,你就可以準備為你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中所有步驟和子步驟等書寫行為表現目標啦。
你會做學習者分析和學習場景分析嗎?
為了幫助各位朋友更好的書寫“表現性目標”,我將書寫目標時常用的動詞和基本釋義做了詳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