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近十幾年來國內媒體的數百例相關報道的梳理,特別是對其中涉及民營企業的案例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一些具有共性的東西,導致中國民營企業落敗或死亡的原因主要有10個方面。有些是原生性的,一直就與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歷史相生相伴,至今仍然在嚴重腐蝕著中國民營企業的肌體,有些卻是新生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尤其值得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警惕。 中國民營企業第一死:死于順 開過車的人都知道,越是平坦寬闊的大道,開車時越容易出問題。因為道路太平坦,視野太開闊,人的精神就容易麻痹。所以,有經驗的設計師在設計高速公路時,都會故意裁直取曲,故意設計一些彎道。做人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人生太順利了,便難免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而如果這個人又恰巧是一個企業家,那麻煩了,他的企業離“出事”不遠。 老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從不少民營企業家的失利中都能看到“順境”下的陰影。史玉柱是這樣,懷漢新也是這樣;吳炳新是這樣,胡志標也是這樣。當年李嘉琛做華豫,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做一個木紋加工器技術,賺了18萬元;做一個人造大理石技術,賺了600萬元;做一個合成燃料技術,3個月僅招待各地的取經者門票就收了300萬元,轉讓費又收了2000萬元。于是李嘉琛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了,企業不但要搞發明,還要搞
房地產,還要進軍醫藥行業。于是,一個
房地產賠了幾百萬元,一個“鞋足香”又賠了幾千萬元。企業幾年的積蓄,在隨后的一兩年里敗了個一干二凈。 李嘉琛想不明白,自己這么聰明的人,幾乎是干什么成什么的人,怎么就做不了
房地產,做不了醫藥業呢!最后竟逼得自己非得賣掉企業,非得再賠上自己的全部積蓄,去還銀行的貸款。后來李嘉琛到北大去讀書,再后來李嘉琛終于想明白了,心境也平順了。企業、企業家境遇過“順”是禍不是福,過“順”是中國民營企業的第一大敵,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第一大敵。 中國民營企業第二死:死于情 人是講感情的,這感情無論是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弟之情、兄妹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無論哪一種感情都彌足珍貴。當你創業的時候,當你做企業的時候,往往都需要這些感情聯結起來的親情、友情的幫助。但是處理不好,這些親情、友情也會成為你做企業的累贅?!笆澜缟现挥杏篮愕睦?,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說起來冷酷,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卻是真理。做企業的人,應該時刻銘記在心。 中國民營企業第三死:死于企業政治化 中國是一個講政治的國度,但是我們這里所講的政治,不是通行概念上的政治,不是主義。所謂的企業政治化,是一個企業承載政治的意義,承載官員的政治前途,經常的結果就是這個企業的快速死亡。當官首先要有政績。最容易出政績,讓人看見政績的地方在哪兒?修路、蓋樓,所以,伴隨著官員的政績提升和官位升遷,在這兩個地方栽跟頭的企業最多。 因為官員的好大喜功而導致企業的敗落,這樣的事太多了。還有一些企業家投機取巧,一心想沾“政治”的光,上趕著給人家送“政績”,最后把自己弄得身敗名裂。企業就是企業,企業家的天命就是贏利,而不是搞“政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