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三角地區通過創新驅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浙江是全國首個提出“轉型升級”戰略的經濟大省。2004年國家加強宏觀調控以后,2005年浙江省委提出要“浴火重生,騰籠換鳥”,轉變增長方式。2007年底,浙江省又及時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2009年12月,浙江在全省開展轉變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結合11個地級市和義烏市的實際,部署了各有側重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方案。在實踐過程中,長三角地區逐漸形成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模式,具體途徑如下:
通過創新產業發展走高附加值道路,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攀升全球價值鏈的高端,加快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浙江省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生物、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蘇州通過加工貿易“兩轉”,即向更高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和向更加本土化的企業轉型,加快引進以新一代電子、精密機械、醫藥及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創新型產業為代表的加工貿易龍頭項目,原有加工貿易產業鏈的整體運行水平進一步提升。。
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品牌建設和集聚效應。蘇州作為首批“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之一,通過加工貿易“兩升”,即向價值鏈上游的研發設計領域延伸和向價值鏈下游的物流銷售領域延伸,實現加工貿易在價值鏈上的升級。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加工貿易企業累計達209家,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的五分之一,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改善貿易結構,建立新型貿易方式。2011年,義烏成為我國第10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義務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義務制定了改革試點三年實施計劃,并確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通過改革試點,義務的貿易模式將實現出口、進口、轉口貿易聯動,從以往的中國出口“橋頭毛”轉向中國國際貿易“橋頭堡”。
2、珠三角通過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廣東省“雙轉移”戰略從2005年就開始進行。2005年3月,廣東省政府頒布《關于廣東省粵北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并開始在廣東省山區及東西兩翼地區籌建產業轉移園。2008年5月,廣東省政府為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瓶頸,出臺《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及7個配套文件,“雙轉移”戰略正式啟動。“雙轉移”戰略,即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逐步構建起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合作對接機制。當前,經過三年發展,“雙轉移”工作已初見成效。廣東省現有36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是推進“雙轉移”的載體,其中10大重點園區是推動“雙轉移”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據統計,截止去年10月,十大產業轉移重點園區實現產值1546.07億元,稅收82.56億元,分別占全省產業轉移園區總產值和稅收的57.5%和73.7%。截止去年11月,珠三角地區累計轉出企業5983家,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關停并轉等方式轉出企業72489家,引進企業18769家。
廣東省在大力推進“雙轉移”同時,運用多種途徑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2010年11月,東莞成為全國首批的兩個“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之一。廣東省借“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的契機,大力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具體包括:(1)向機電、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密集型工業轉變,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高。(2)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企業從過去的OEM(代工生產)更多地進入ODM(委托設計)模式,部分企業實現了OBM(自主品牌)模式。截至11月底,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共獲得“中國名牌產品、廣東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廣東省著名商標”581個。(3)向國內外市場兼顧轉變,廣東省不斷深化深加工配套協作,市場結構越來越多元化。去年1~10月完成轉型的企業數為1910家;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4148億美元,增長16.6%,占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的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