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年底,企業照例又進入人才跳槽的“潛伏期”,所謂“潛伏期”,就是因為有年終獎金等利益因素,很多本想跳槽的員工,在這個階段,往往會“蟄伏”不動,但背地里卻陳倉暗渡,通過各種途徑去物色新的東家,一旦年終獎金到手,一紙辭呈同時也到了老板手中。所以春節過后的第一季,往往又被稱之為“跳槽季”。根據全球前五大之一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Kelly Services,日前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雜志最新合作發布的《Kelly Services2010年中國關鍵人才能力報告》顯示:2010年的人才市場比之金融危機之后的2009年明顯活躍,中國企業仍然受到關鍵人才缺失的挑戰。
報告顯示:92%的企業認為其核心競爭力受到關鍵人才缺失的負面影響;23%的企業認為其核心競爭力受到關鍵人才缺失的重大負面影響。面對這種背景,企業該如何俘獲人心,在“跳槽季”能留住關鍵人才呢?
一個老套且被普遍接受的做法是:提供競爭性薪酬福利。這個做法,被認為可以更好地留住員工,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華信惠悅的一項調查顯示,決定員工去留的前三項因素為:員工在工作中能一展所長、可被信任的管理層和公司的產品或服務享有很高的市場聲譽。耐人尋味的是,大家通常認為的關鍵因素---薪酬,卻排在第四位。這種結果,可以驗證我們在現實當中經常碰到的一個現象:那些跳槽的人,往往就是在企業享受高工資的人!所以千萬不要認為:付出一定會有回報,高工資就能俘獲人心。
因為如果僅僅只是薪酬,大多數員工會認為:第一,這是理所當然的;第二,別的公司應該更高吧?這種心態是基于“這些是你欠我的”思想。所以,單一的薪酬激勵,顯然無法有效地獲取員工對企業更大的忠誠。
我并不是反對企業提供競爭性薪酬福利,恰恰相反,俘獲人心最直接或者是首要的方式,事實上還是在這方面,只是在提供競爭性薪酬福利的時候,應該謹記:如何發工資比發多少工資更重要。所以,企業在提供競爭性薪酬福利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策略,應該讓多數員工覺得:
第一,是通過績效贏得的;
第二,是對員工所在崗位,根據其顯示的重要性等因素綜合評估得到的;
第三,基于員工的忠誠度和重要程度而制定。
其次,俘獲人心,企業還應建立量身定制的驅動力。每個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包括對需求,所以企業必須考慮個體需要,而進行量身定制。這其實并不難,因為多數人真正想要的,都在2-6個選項之間。
哈佛大學的研究結論:在1986到2001年間,大家想要的是挑戰、授權、成功……最后是錢;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到現在,大家最想要的前六名是:安全、挑戰、成功以及三個新選項:家庭和工作的興旺、招人喜歡和受尊重的同事與老板、工作生活都有意義。
要想知道員工到底在乎什么,企業需要對員工進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了解員工工作之外的生活,這就要求企業要用心,并能做到每隔一年或者兩年,對大家所需要的選項重新搜集和更新,針對新信息,設計針對個體而量身定制的驅動因素,從而幫你俘獲人心。
總之,如何俘獲人心,做到有效留人,將極大地減輕企業人才流失而產生的巨大壓力,驅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周密策劃,專業操作,系統應對,才能在人才“跳槽季”到來的時候,做到游刃有余,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