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近現代以來,中國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落后于西方國家的,究其原因,我認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后,走出中世紀的黑暗,開始充分重視人的價值,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在生產關系方面步入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講的,資本主義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創造的財富,比以往所有時代的總和還要大。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了不斷提高效率、節省成本,在微觀領域需要更有效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管理、國家管理的任務日趨緊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國家近現代的管理實踐和理論研究緊扣社會現實的需要,迅速地超越了過去以經驗為主的管理,尤其是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后,大機器生產和壟斷組織客觀上對管理方式和組織形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極大地推動了管理的系統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初,管理成為一門正式的學科。此后,經歷了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時期、以梅奧為代表的行為科學時期。“二戰”后,伴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管理理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發展的高潮期,正如彼得·德魯克在《管理:使命、責任、任務》一書中所言:“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25年時間里,一股管理熱潮席卷著整個世界。”伴隨著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和運籌學等學科的興起,管理領域的決策學派、數理學派、經驗學派次第興起,將現代管理學研究推進到“管理理論叢林”時期。20世紀60年代初,戰略管理理論創立,70年代走向成熟,隨著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理論的的提出,將戰略管理研究推向高潮。80年代,日本企業的巨大成功,使得企業文化理論迅速興起,并影響至今。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互聯網將人類社會帶入知識經濟時代,管理學的研究也進入了知識管理和組織學習時代。通過對一百多年來管理思想發展脈絡的梳理,我們清晰地看到,西方近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是伴隨著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產生和不斷發展的,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市場經濟的產物,而中國沒有經歷這樣的歷史階段。
17世紀,西方已經開始工業革命,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中國卻還在進行農民戰爭,明清兩朝還在改朝換代,雖然當時中國新的統治集團——愛新覺羅家族武功蓋世,文治斐然,但整體上講,脫胎于農奴社會的滿洲貴族,事實上是用落后統治了先進,因為在明末,中國東南沿海已經自然而然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滿清統治中國后,政治和文化方面延續明代以來的儒家宗法制度,閉關鎖國,繼續了農業文明,而未順應歷史潮流,帶領中國邁入資本主義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斷送了中國走向現代文明的機會。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使曾經領先于世界的中國的管理思想很快被西方國家超越。
管理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不可能產生現代管理理論,而只會強化保守意識,扼殺開拓和創新;在生產關系上的突出表現就是過分重視分配,而不是擴大生產,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這樣的經濟制度的制約下,必然不會產生西方那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