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分享我近年來的一些實踐研究,分六個問題。
一,什么是互聯網?
首先,互聯網是一種外在的社會形態,同時具有科技、人文、自然三種屬性。
互聯網是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于中國人,這顯然是無奈的,在量子時代,不確定性使一切趨勢和未來都變得模糊。
互聯網也是人文的。在本質上,互聯網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聯網的用處是發生全新的人際關系。因此,互聯網對應的人性是不變的,互聯網對應的文化是本地的、古老的、漸變的。人文,使互聯網可以被把握,甚至被改變。
互聯網更是自然的。互聯網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產物,而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像天地萬物一樣,互聯網沒有統一的擁有者和管理者,它是萬丈陽光、也是無際狂風。
其次,互聯網是一種內在的社會構造。在認識上,分為廣義和狹義。
廣義上,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分類:金木水火土。就這五種,它們是并存的,多元共生的,這是互聯網的一個基本特征,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比如土網,遠古的洞穴變成了房地產。比如火網,鉆木取火變成了新能源,等等。這是人類的五種基本生存手段。認識互聯網,就是重新認識大眾。所有互聯網奇跡都是開發利用了大眾力量,通過注意力、影響力、公信力,最后轉化為生產力。
狹義上,是指科技的介入,改變的是人類的連接方式,比如電腦、手機、汽車、衛星、智能物體、甚至還有石墨烯,等等。但連接的對象沒變,還是人。互聯網就是人聯網。
二,什么是互聯網+?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大致有三個階段:信息互聯網、交易互聯網、生態互聯網。
在大數據時代,有多少數據是有用的、采集多少數據才算是完備的,我們并不知道。但我們知道:數據是互聯網的血液,愿不愿共享、如何共享、共享的目標是什么,都要靠人來解決。
在信息互聯網的角度,有哪些數據是不用論證就能被直接利用的?比如我的生日和婚姻狀況,無需我來證明,也證明不了,你直接調取就行了。非逼著我自己來搞,我可能還會作假,麻煩更大。問題是,有人喜歡有這樣的麻煩。
在交易互聯網的角度,有多少商品是不需要中間環節的?有多少商品之外的價值也可以用來交易?比如智慧、體力、時間等等。這些問題已經被解決的很好了,但還可以更好。欲望無限,就意味著空間無限。
在生態互聯網的角度,那就是管控成本歸零,自行運轉、各得其所。
因此,表面上理解互聯網+,這個加號是升級的意思,英文叫plus。但實質上看,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捍衛正確、增加方便。這還是廣義互聯網的觀念,千百年來都是如此,沒有變化。
但互聯網+為什么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呢?除了科技發展的驅動,更多的還是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在起作用,這是不變的邏輯,也是東方智慧的精髓。所以,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中國人在做。外國人插不上手,只能通過科技和資本來遙控。而互聯網恰恰又是不可控的,因此,中國互聯網是全中國人的機會。
從這個層面理解互聯網+,就是一切技術都是交互、一切方便都是連接、一切社會都是網絡。我在《互聯網哲學》這本書里講的是相反的邏輯,反過來談也成立。這很妙。
三,互聯網的核心價值
互聯網時代至今也沒多少年,中間還經歷了各種泡沫危機,卻產生了很多奇跡。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從第一臺電腦誕生到全世界人民真正聯合起來,只用了不到六十年的時間。這個奇跡的實質,就是人類的時空被超越了。
互聯網的發展有它基本的驅動力,就是利益驅動和興趣驅動,合起來,是價值驅動。這種價值,直接對應人類生存。
為什么會出現馬云、馬化騰、李彥宏這樣的國王?他們顛覆傳統世界,卻沒費一槍一彈。他們的子民,有全國的用戶、也有全世界的股民。這些國王的疆土,不是地盤,而是價值體系,覆蓋全球。
有趣的是,他們的公司都是外企,在他們背后還有無數的隱形人,比他們的權利更大。國王的概念也被顛覆了。隱形人控制的互聯網世界,只支持靈感和創新,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反而是花錢圈地、普渡眾生。
雖然這一切都是浮光掠影,但背后都有一個核心價值在起作用,那就是無數人跨越時空凝聚起來的生產力。這叫EWORK。就是在線工作,也就是網上就業。
互聯網國王們提供的領土,就是大眾謀生的平臺。大眾創業,變成了大眾就業。并非人人都能開商店,但人人都能各顯其能來謀生。全新生態下的價值鏈無窮無盡,衍生了變化萬端的食物鏈。
在最初的互聯網階段,大家都知道email,現在變成了ework。很多對互聯網一無所知的人,竟然也隨時能通過智能手機獲取賺錢機會。比如在樓下幫餃子館送餐的那些閑散人員。電子商務在中國發展的如此之快,是因為快遞跑腿的人又多、又勤、又便宜。還是人的因素。他們的一切付出和收獲都捆綁在互聯網上。
Ework之所以成為最大的互聯網驅動力,在于個體化、個性化、鏈條化,這些都是天然形成的,零成本,但利益卻是核聚變。這是一場沒有戰爭的人民戰爭,由于國際資本的支持,戰爭沒有輸家、沒有戰敗的一方,最后繁榮的是整個社會。
互聯網時代顛覆了工業時代的批量化,卻實現了更大的批量化,秘密就在于尊重個體價值。這是EWORK的根本,它只是引導大家各盡所能、自食其力。
每個窮人都要奔條活路,互聯網恰好有這個方便。昨天家里沒人做飯,用手機一點,十分鐘就來了個老大爺,炒了四個菜,收了九塊錢,說這是首次服務的體驗價。這手藝,收九十也比去飯館劃算。
現在有個流行詞匯叫眾籌。這不是什么新概念,古代中國的大部分廟宇,都是眾籌的產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現代的政府和國家,也是眾籌的產物。只不過,互聯網時代把眾籌的血管插到了所有個體身上,大家主動獻血,因為自己能掌控投入產出。
雖然現在又回到個體戶創業的時代,但有個質變,那就是互聯網的EWORK。我在《互聯網黑洞》和《互聯網哲學》中都談了不少,有興趣可以去參照一下。
四,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是什么?
互聯網對于大眾,并不是科技發明,而是日常應用。使用互聯網,就像人們曬太陽、喝水一樣。兩三歲的小孩子都會玩手機。
上網的人,不是發布者、就是瀏覽者,這是種隨時能互換的供求關系,改變了人際交往軌跡。這種軌跡可被記錄和追蹤,隱私不存在了,它增加了社會的確定性。
上網的行為,不是點擊、就是被點擊,鏈接是信息、按鈕是功能,覆蓋了男女老少,由此改變了人與外界的關系。這種關系是隨機的,增加了社會的不確定性。
一旦人們的思想觀念被價值所驅動,對應的生存欲望無法阻擋,最后都會變成行為創新,進而倒逼制度的創新。
互聯網社會有一個不容回避的特征,每當制度嚴重滯后,人們不會試圖去改變這種制度,而是在虛擬空間里建立新的制度。
很多制度創新,都來自個人。比如馬云,看城管不順眼,就搞了淘寶,所有會上網的攤販都搖身一變成了老板,不用辦執照、不用上稅,只管放心大膽做生意賺錢。馬云為了讓大家守信用,還配備了支付寶。這樣一來,所有的工商局、稅務局、銀行,都被晾在一邊了。大家心知肚明,但馬云畢竟引進了大量的外資、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地方政府也開心。
還有更大的例子,就是互聯網金融,不僅是倒逼,而是明火執仗。人們明明知道這是非法集資、是高利貸、是“和尚與廟都隨時能跑”,但還是趨之若鶩、前赴后繼。最后投降的,首先是銀行,然后是社會整體。
關于互聯網創新,我們能知道的,都是一些事后披露的財富故事和融資數字,都是過去時。而互聯網的操縱,都在一個隱形的世界,甚至集中在華爾街。
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更多是意識創新,每個人都擁有了很多不同的生理維度和心理維度。從性價比上來看,更新比創新更安全、更劃算,關鍵要及時。
及時的更新,就是最佳的創新。
五,互聯網思維究竟是什么?
思維不是方法,而是產生方法的人體機能。嚴格說,是人的智慧機制。思維只跟人的維度有關,跟科技發明無關,所以從來沒有蒸汽機思維、汽車思維。
每個大的時代,都是一個全新的維度。所以,當前并存的思維,至少有三種,農業思維、工業思維、互聯網思維。
從農業思維上看,食物是生存的第一剛需,在面臨危機時,也是唯一的剛需。回歸田園生活,是人類的最高夢想。
從工業思維上看,效率就是一切,集中居住、謀求方便,就代表了正確。于是,城鎮化又成了“發展和進步”的標簽。問題是,“八億農民進城”和“八億農民城鎮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從互聯網思維上看,人類社會真正的進步和發展,是實現社會資源最優、最快的自動配置,沒有欺騙和掠奪。
現在是多元共生的世界,不存在大一統的全球化。目前所謂的全球化,是瓜分,不是共榮。不轉換新的維度,就看不透這點。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不是思考,而是維度。互聯網帶來了新維度,既有意識上的,也有物質上的。但更多的是意識上的維度。
智商是個體生存的法碼,但高智商在群體中并不意味著領導力,反而曲高和寡。因此,工業化以后出現了情商的概念。而在互聯網時代,“維商”變得重要。
維商,就是穿越不同的維度。這不是弱者對強者的艱難超越,而是彼此之間的溫柔顛覆。不是你死我活,是都活,但我活的更有優越感、安全感。
工業時代是競爭哲學,必然增加存亡問題。互聯網時代是合作哲學,追求共生。
六,互聯網轉型與政府智慧
互聯網時刻都在轉型,不是因為科技,是因為人類欲望的無休止。每一個抱怨,背后都是一個市場,立即就有人來瓜分。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這種快速瓜分很難想象。
傳統企業、乃至傳統社會的轉型,不是增加優勢、而是減少劣勢,不是引領趨勢、而是順勢而為。一窩蜂趕潮流,永遠是巨大的社會浪費。轉型需要理性。
目前企業面臨的現實是:
在資本上,無法圍獵。跟著大哥打群架的時代過去了,各自要尋找自己的最佳投向。
在產品上,無法圈養。周期太長,就等于風險太大。任何生態鏈條里,都只能提供一個生存的節點,然后才有上下游,對誰都一樣。互聯網不是個行業,是個大生態。
在信息上,無法封鎖。不能共享的所謂商業機密,大都是孤芳自賞,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那是一個無數陌生人隨機合作的世界。
在人才上,無法雇傭。有了互聯網,能被雇傭的,至少不是創新性人才。
總之,轉型是無奈的,也是必然的。
產業轉型并不是轉行。“隔行如隔山”這句話,凝聚著千百年來的工匠精神,這是專業分工的神圣所在,也是現代社會的根本特征。
比如農業互聯網,不是讓農民進城,更不是擴大農產品進城,而是讓城里人到互聯網觸及的所有原住民那里去互惠互利。只有那里才是有機的、野生的、無污染的農產品,都是各具特色、批量極小、無法保鮮的,都伴隨著獨一無二的天然環境。每次看到黃金周景點煮人肉餃子,就感覺我們還不知道“生態”和“旅游”的含義。
生態中不靠規則,靠玩法。有時,需要我們去設計一款游戲,因為“玩”永遠比“工作”更投入,這是生物本能。最典型的就是股票,大家都是在玩。
互聯網時代的玩法太多了,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款游戲。Uber的例子,是個典型。
再比如工業互聯網,搞科技創新只是口號,有創新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號召。但科技消化、應用普及,是政府的責任。
房地產是吸引不了多少外資的,但互聯網可以。甚至,產業互聯網可以完全依賴外資來解決國內的問題。同時,房地產無法向國際上輸出價值,但互聯網可以,否則國際資本絕不會由始至終都在瘋狂扶持中國這些互聯網帝國。
互聯網的野蠻生長,使政府的負擔輕了,但監管難度也大了。政府的智慧升級,才是真正意義的互聯網+。
如果說智力對應自然、智能對應科技,智慧對應的,還是人文。這是我們自信的源頭。人文的一切,一直都在我們自己手里,它專屬于我們所在的區域。
建立自信,從互聯網的人文智慧開始。這是一條救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