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講堂
(三)人生導向的可貴性
佛教的人生導向是可貴的。它是人類在茫茫黑夜里摸索向前的一座燈塔。
1、喊出了“解決眾生一切苦難、了脫生死”的先聲
人生的苦難是顯而易見的,生老病死、離別怨懟無一不讓人感到痛苦煩惱,這種痛苦,對人類來說,是由來已久,并隨著人的思維的日益發達而與日俱增,人們在向文明開化邁進的同時又增加了新的迷惘。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人類新的需求,那就是尋找解決眾生這些苦難、了脫生死的辦法。釋迦牟尼順應這個需要,創立了佛教,給世人開出了一個很實用的方子,那就是行善積德、樂于奉獻、往生佛國。他的佛國的真諦實則是人人幸福平等有德的美好的人類社會。佛教對人生的這種導向無疑是正確的,是在人類思維開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良行為中折射出的一道靈光,是對人類行為反思的一種結果,是人類拋棄動物惡習、完善自我的先導,同時也是人類自我優化的必然抉擇。
2、提出眾生平等、人可成佛、以人為尊的主張
釋迦牟尼時代,印度社會分成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四大等級。釋迦牟尼眼見社會等級制度的不合理,毅然舉起眾生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為此,他身體力行拋棄優異生活,當了個苦行者,并在他的教育中處處體現這種平等。首先,他不承認有頑劣不可教化之人。他認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次,他認為,聞道有先后,人皆可成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悟性,重要的是剔除無明,行善棄惡,這便是大智慧。他還主張,天下萬物,以人為尊,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幸福的創造者,自己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事皆有因,福報全在自修。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導向性也是十分可貴的。
3、首倡求學自由和學術民主之風
求學是人生的重要活動,佛教在求學方面主張自由和民主。佛對自己所說的道理,絕不強迫弟子們接受,他鼓勵他們懷疑發問。一直到他八十歲在婆羅雙樹間將臨終時,仍然諄諄教誨,一再地垂詢弟子們還有沒有疑問。佛教不認為懷疑是罪惡或愚蠢,反而認為懷疑是達到轉悟的途徑。佛說:“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遠不悟。”這和現代科學界的探討精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