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的本質
作者:潘文俊 顧問總監
策略是計劃的一種,它是向前作好幾步的思考,而不是照著計劃去做,這是策略與計劃的差別,這些差別說明了策略的本質:
1.策略是一個思維活動:思維是透過對工作的仔細觀察,增廣見聞的閱讀、學習以及思考等這一連串過程而產生的。它是經過縝密的思考,或是苦思構想的結果。
2.策略具前瞻性:它的著眼點是未來,而非現在或是過去,策略探討的是未來企業要如何經營。日本新力公司(Sony)的盛田昭夫在創業初期就認為,若顧客買了錄音機,就會買錄音帶,若新力只賣錄音機不賣錄音帶,等于把大好的市場拱手讓人。所以新力的策略是,同時生產和銷售錄音機與錄音帶。
3.策略是觀點:策略不但是觀點,也是策略者對企業經營的看法。由于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經驗不同,最終會影響到觀點,而產生不同的派別。
4.策略具宏觀性:策略的對象是整個企業,而非個別的部門,所以它是以高廣的角度,全面檢視企業經營的情況,而非局限于某一部門。
5.策略具行動性:策略需要實際表現出來,所以執行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策略的行動就是執行,唯有經過執行,策略才能落實于現實生活中,一個無法執行的策略與空談無異。
擬定企業策略,就是要決定企業未來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方法。一個策略的成敗,除了要分析外在環境的影響,也要掌握企業內部的競爭優勢及核心能力。所以策略管理也可說是管理整個策略形成及執行的過程,包括了策略的內涵(content)及形成策略的過程(process);策略的內涵指的是企業要采取的策略行動,但策略決策需要經過組織的決策過程及分析的過程;而策略形成之后,最大的挑戰但卻是必要,就是策略執行的問題。在企業設定策略之后,還要重新檢視企業組織結構,創造企業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建立配套的激勵制度,制定功能部門策略已使整個策略得以實現。也由于以下幾個原因,使「策略」在商業環境中日益受到重視:
1.環境變化迫使企業重視策略議題:
國內外環境變化迅速,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浪潮,為廣大的企業界帶來嚴酷的沖擊與無窮的機會; 產業快速的消長使企業領導人必須更深入地思考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加上復雜多變的政治情勢,使許多產業的基本「游戲規則」發生變化而與以往大不相同,這些趨勢與變化迫使企業不得不重視策略問題。
2.競爭/合作的定位與取向需要全盤思考:
市場機構無數,如何區分敵友?企業在為自己尋求生存空間時,應怎樣合縱連橫?應與誰策略聯盟?何時應和平共存?何時應背水一戰?這些也是策略問題。
3.經營決策需要基本方針:
企業升級不能缺乏策略概念的指導。換言之,在經營過程中,所面對的決策經緯萬端,需要有共同的基本方針。中小企業要升級,究竟應該朝什么方向?是否應自創品牌?是否應擴大產能?諸如此類都是策略問題。又如大型企業應如何配合產業的消長進行多角化與國際化?在各種方式的成長過程中,如何維持各方面能力的平衡發展,更是今日企業高階層所面對的挑戰。
4.經營團隊需要共同的思想架構以集思廣益:
許多企業經營者基本上是精明的企業人。對如何開發市場,如何掌握機會,以及如何合縱連橫這些策略思考,原本即有自己累積的一套成功模式,然而這些思考方法或經驗與智能,卻多半極為內隱,無法溝通言傳,也不易互相整合。當組織規模成長后,經營團隊需要相互溝通協調,策略行動也需要組織與制度來推動,因此必須要有策略管理的架構來協助高階團隊建立共同的思考模式,并以更系統化的程序來進行策略決策與制定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