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艷陽高照。

農民陳友席豎起了大拇指
副校長周承早站在法官村無核椪柑科普示范基地園中對橘農們說:“華中農業大學有全國柑橘首席專家鄧秀新院士帶領的團隊,全校的專家就在大家身邊,一定為你們服務!”農民陳友席豎起了大拇指。該村2008年柑橘產量4500畝,人平純收入5126元,住著一排排“小洋房”的橘農們期待著科技繼續帶領他們奔向小康。他們以樸實的語言和熱烈的表情歡迎華中農業大學的師生們常到他們中間。

專家的到來受到86歲高齡婆婆熱情的歡迎
當華中農業大學專家教授的車在雷家畈村柑橘基地旁停下來時,一名86歲的老婆婆匆匆起身趕過來,連聲說著“歡迎”“謝謝”。 雷家畈村是我校“111”行動計劃的聯系村,此前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村支書、主任戴圣元描繪著未來的藍圖,他希望在華中農業大學專家的幫助下能夠讓柑橘等農產品提檔升級,讓雷家畈村走向世界,讓農民的荷包鼓起來。華中農業大學為雷家畈送來了科學技術,也送來了信心。

農民們騎車從四方趕來聽課
當天,華中農業大學一群專家把課堂搬到了農戶身邊。專家們用農民聽的懂的語言講理論,用實踐案例和體驗講操作,從農民的需求出發,立足于農業發展實際,帶去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
年紀最輕的是動物科技學院張金龍高級畜牧師,近五年來,他為農民和企業做了100余次講座培訓。除了講實用技術,他還特別注意一些基本專業詞匯的講授?!稗r民們平時常通過書本來學習,一些專業詞匯弄不懂,會影響他們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講通了,農民的實踐加理論就是寶?!?/div>
植物科技學院侯明生教授在給農民授課時聲如洪鐘、情緒激昂,他認為給農民講課“認真”最重要,學者們所講的一字一句都會用在農民們辛苦耕耘的土地上,來不得馬虎。這次他給農民們講的重點是魔芋的病蟲害防治?!澳в蠓N植最怕病蟲害,但是這些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我要為當地農民們打打氣,鼓鼓勁,讓他們敢于親近新品種、新項目?!笨茖W技術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有了科學技術撐腰,走出教室時大伙兒的表情輕松了許多。
“晴天一塊銅,下雨一包膿,遠望黃蒙蒙,近看水土空?!?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ack;" >經濟管理學院齊振宏教授用農民們喜愛的諺語講述了不重視生態環境帶來的惡果。像這樣貼近農民的語言在他的課上隨處即拾。他認真備了課,將“循環農業的意義及應用”這個大命題進行了解構,還制作了精美的課件。他用圖片帶領農民們游覽了世界農莊,用視頻讓農民直觀地看到了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用表格等形式反映了循環農業的效益。生動的形式加上他溫和翔實的語言,開拓了聽眾的視野,也給該鎮“發展循環經濟、打造橘鄉酒城”的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撐。
園藝林學學院彭抒昂教授2009年已經給農民們講了十幾場講座。他喜歡給農民們上課,他評價說:“橘農們聽課積極性很高,很認真,他們對柑橘有直接的感性認識,所以主動性很強?!彼f要做一名受農民歡迎的教師,就要力爭讓自己變得見多識廣,多多深入基層,了解生產實際,了解農民關心的問題和實際需要。剛剛在龍泉上完課,他又趕赴當陽的橘園。
華中農業大學科技處處長陳興榮慚愧地說:“我們長期以來無法統計每年究竟有多少專家學者到田間地頭去服務‘三農’,到企業市場中去服務社會經濟,服務了多少人次,產生多少效益。這是一筆算不清的帳。從老一輩華農人開始,我們把‘立己達人’視作集體生活理念,到基層去是一種自然,大家從來沒有向組織‘報告’的習慣?!彼榻B說,學校將出臺服務新農村的重大舉措,“我們要從機制上為這些‘頂天立地’的專家學者以支持和保障!”

專家們用農民聽的懂的語言講理論

用實踐案例和體驗講操作

他們記下的除了科技知識,還有華農人對“三農”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