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梳理的工具有很多,也需要多種不同的工具搭配著使用。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工具是SWOT分析法。也許知道這個工具甚至使用的人很多,但真正理解和用好的,恐怕也不多。
目前企業制訂戰略的方法正在趨于統一和標準化,我想各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選擇制訂戰略的工具方面呈現出越來越趨同的緣故。而這些工具具有較高的結構性,因而在分析企業的戰略和選擇策略的過程中,逐漸的趨于同質化,也正是這個道理。那么在進行企業戰略梳理的過程中,一般都采用了哪些工具?最常用的工具無疑是SWOT分析法了。
SWOT分析法是美國的著名學者,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肯尼斯·安德魯斯在1971年的《公司戰略概念》這本書中首次提出了這個分析框架。它是英文四個單詞的首寫字母的組合,包括S 即strengths優勢、W即weaknesses劣勢,O 即opportunities機會、T即threats威脅。SWOT分析方法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與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較,SWOT分析從一開始就具有顯著的結構化和系統性的特征。就結構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現為構造SWOT結構矩陣,并對矩陣的不同區域賦予了不同分析意義。其次在內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論基礎也強調從結構分析入手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進行分析。因為該分析工具具有很強的分析結構,且可以根據該工具分析的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以及對策等。因而幾乎在所有企業制訂戰略的過程中,都會使用該工具。
盡管該工具在多種場合都會用到,尤其是在企業梳理戰略的過程中更是最為常見的工具。但是,大多數人卻并不一定會使用這個工具。
在進行戰略梳理的過程中,一旦介紹完企業外部宏觀環境、行業特征與發展趨勢、競爭對手情況時,就需要先進行企業所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分析。在分析這兩個要素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的具體解釋。分析機會時,也即是O時,要思考的是對公司特別有利的狀態,能給企業帶來的機會,包括對細分市場的預測、競爭環境的變化、技術變革、與顧客或供應商關系的改善等;在分析威脅時,也即是T時,要思考的是對公司不利的外部因素,是妨礙企業目前或未來的主要因素,包括主要競爭者的進入、市場增長的減緩、主要客戶和供應商討價還價能力的增強、技術變革和法律法規的修訂等。在介紹完成公司內部資源能力時,則即刻開始分析公司所擁有的優勢和劣勢。在分析這兩個要素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對它們的具體解釋。這里的優勢指的是,相對于競爭對手和公司所服務或準備服務的市場需求而言的資源優勢,是從公司可獲得的資源和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里的劣勢指的是,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存在的資源或能力上的限制或缺陷,它阻礙了公司的有效表現。
只有在分析完成以上四個要素后,才開始進行組合的分析,也即是SO策略,利用優勢,抓住機會;WO策略,利用機會,克服劣勢;ST策略,利用優勢,避免或減少威脅;WT策略,克服劣勢,將威脅最小化。在進行組合分析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的是,幾個條件和幾個條件之間的組合也即是輸入,能產生或輸出什么樣的結果,這個是要特別的分析和討論的。舉例說明,產品單一是企業的劣勢,而高級轎車的需求增加則是公司面臨的機會,兩者之間的組合,可以產生或者輸出的一個結果也策略是,生產不同價格水平的車型。
以上的各個要素和組合的說明,為了便于理解,用以下表格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