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央視推出一個欄目《大國工匠》,這個欄目極力選出一些就不為人知的小人物。這些人在一個關鍵崗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能工巧匠就像歷史上的魯班一樣,技能了得,只是長期默默無聞。央視在這個時候推出大國工匠透露出什么信息?
一、中國對制造業的尊重程度成將為一種趨勢
這次央視推出的大國工匠是對制造業的中關鍵小人物的充分尊重和重視,是中國對制造業尊重的的體現,這將掀起一場中國新型制造業的發展浪潮。我們呼喚這一趨勢。因為一個真正的大國一定是制造業發達的國家。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加工經濟的不斷壯大,形成世界工廠的基本格局。但是,人們對制造業的尊重程度卻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甚至出現了蔑視制造業,大學上不愿意進入制造業的尷尬局面。資本不愿意進入資本領域,制造業不掙錢,制造業艱苦,制造業不重要這些觀念浸潤在人們的內心,影響人們對制造業的正確觀念。
二、整個社會長期不尊重制造業
世界經濟發展形成了人們對貿易的重視,忽視制造業。
長期以來我們對貿易極其推崇,絲綢之路,海上貿易等等經濟上的重要的事件。國際之間的物流、港口發達。包括如今的互聯網發達。這些現象堅定了人們對制造的忽視和忽略,給人一種感覺就是制造業不重要。
目前的制造業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制造業不賺錢。當前的制造業的利潤普遍在10%以下,個別行業停留在2-3%。
二是個別制造業還存在污染。制造業仿佛成為萬惡之源。象前一個階段柴靜推出的《穹頂之下》固然有其強調環境的理由,但是不可否認,對制造業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忽略了中國經濟崛起的背后制造業的貢獻。
這些問題加劇了人們對制造業的誤解和忽視。
制造業是個管理問題,占領輿論話語權的經濟學家起不了什么作用。經濟學家就推出所謂的產業經濟政策,提出所謂的國際分工的思想。這些產業比較優勢思想在短時間內是有效的,在局部是正確的。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從戰略角度表現出它的幼稚和錯誤。但是這種錯誤的理論深深地影響了世界。
包括美國、歐洲曾經天真的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國際分工,實現美國、歐洲占領產業鏈的高端。牢牢控制創新和關鍵技術,將中國這樣的國家定位成為一個產業鏈的低端。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去維持世界范圍的產業格局。
這種理論在戰略角度是錯誤的。
第一,這種理論迎合了資本的追求。因為資本是追求利潤的。 這種產業格局可以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本的最大化。但是問題是資本是短視的。資本的眼光僅僅停留在利潤上。
第二,這種理論從長期來說是缺乏戰略依據的。
制造業與創新的分離在短時間是對的,但是從長期時間來看,很多的創新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制造業的支撐,很難持續下去。制造業與基礎創新的緊密性和不可分割性性。
第三,從國家戰略來看制造業與創新的分離是非常危險的。例如現在美國在很多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限制,就是告訴中國,僅僅靠產業分工和貿易很難支撐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建立完整獨立的產業體系是一個國家長期的最重要的戰略。這些思想是那些停留在書房里的經濟學家很難理解的。更不是那些資本家關心的問題。
美國最近出現的巴爾的摩黑人受到警察的虐待事件,表面是警察違法執法,知法犯法。深層次的問題是由于產業轉移導致當地就業不足,而形成的社會矛盾。
二戰以后,德國和日本的崛起,根本上是制造業的崛起和發達。80年代的西方的大規模的產業專業,為今天歐洲和美國的衰落埋下禍根。
在一個有戰略競爭的時代,完全的以來貿易和規則運行經濟,對一個國家是非常危險的。
四、央視推出了《大國工匠》是中國朝著真正世界級大國邁進的堅定信號
這次央視推出《大國工匠》是一個信號,就是尊重那些能夠在制造業最關鍵崗位提供最高水平操作的人,這是對制造業的尊重。也是建立平衡完整的制造業思想必須的。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掀起一場制造業的革命,從加工經濟,走向重視制造技術,建立自主品牌,推行商業模式,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是中國成為真正的大國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