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思維的定義,很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如哲學、心理學、腦科學、邏輯學、語言學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在20世紀80年代初,錢學森意識到思維對于人類活動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建立思維科學的構想,并對思維科學的體系進行了反復的探討,使思維科學在當時中國學術刊物上頻繁出現(xiàn)。自此,思維更是成為“思維科學”的代名詞。
其實說白了,思維就是指人們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方式就是我們看待事物以及考慮問題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再往里走就是價值觀,再往里走就是文化。我們平時說這個人有想法,或者他的想法與眾不同,就是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
國外稱思維方式為“心智模式”。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看出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言行起著決定性作用,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我們常常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秉性之所以難移,就是因為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在支配著其言行,決定其性格。因此,要研究人的行為方式,首先要研究人的思維方式。
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出了事以后習慣回頭看,往過去看。人們教育那些失誤犯錯的人常用的一句話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至今,故宮中還有“敬天法祖”這幾個字。敬天,就是尊重天;法祖,就是祖宗做過的事,后人照著做。敬天法祖,體現(xiàn)出對祖先的做法對老人做法的一種尊崇。這對知識的傳承與學習,方法的傳承與學習很有幫助。但是這種思維方式也會限制我們的思路,扼殺祖宗做法之外的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