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注意力從原先的美西方轉到周邊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身上,與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打得火熱——中歐戰略對接,產能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頗有漠視美國的味道。更讓美國不爽的是,中國與俄羅斯打得火熱,通過分別舉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如影隨形,刺激美國的效應顯而易見。
隨著習近平本月下旬訪美臨近,美國政界、商界、輿論界競相借此說事,盡情表演,顯示“愛國”。一些媒體頻頻拉高批評中國的調門,把中美之間這兩年的熱門問題抖了個遍;一些政客更是揚言抵制習近平訪美,建議美國政府取消此訪來博取眼球,表達利益關切,給政府施加壓力;一些平時穩重的中國問題專家都發出了“中美關系處于臨界點”的警告;更有戰略界反思“誰失去了中國?”聳人聽聞地聲稱對華接觸政策已到盡頭,還有人乘勢唱衰中國、唱衰中美關系,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
中美關系果真在質變?其實,稍微對美國的選舉文化,利益集團政治和美國人動輒責怪外人的德行有所領教的人都知道,這些挾持中美關系的言行不過表明美國自信心在下降、塑造中美關系的能力在下降。不僅如此,美國相對中國的比較優勢也在下降,不斷拿中國黑客攻擊竊取美商業秘密說事兒是典型表現,兼之全球戰略調整未到位,故出現“中國焦慮”。其實,這是美國焦慮的表現——美國霸權還能扛多久?故此,中國焦慮、美國焦慮,集中于世界秩序焦慮,習近平上任以后就一直繞著美國在下棋,美國擔心中國在另起爐灶,挑戰國際秩序。
究竟是誰的秩序?當然是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秩序。美國對國際失序的主導能力下降,就怪中國的挑戰,說白了是怪中國在挑戰美國霸權。戰后國際秩序在歐洲、遠東地區都是美國挑戰(修訂)的:1948年啟動的馬歇爾計劃、1951年達成的《舊金山和約》,片面對日媾和,將中國釣魚島管理權轉給日本等,就在挑戰戰后秩序。聯合國權威的下滑與美國的挑戰密不可分。
究竟誰在挑戰國際秩序?過去是美國,今天仍然是美國。美國通過在大西洋、太平洋推行新的更高標準的貿易、投資協定架空世界貿易組織(WTO),孤立中國,TPP+TTIP=EBC(everyone but China,唯獨不包括中國)的說法,就是例證。
中國并非在國際秩序之外
所謂中國挑戰國際秩序,是怎么挑戰的呢?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的得益者、攸關方,并非在國際秩序之外,如何挑戰?但是現行國際秩序是否存在補充、完善的問題?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中國聯合其他新興國家推動國際秩序朝向更加公正、合理、包容、有序的方向發展,是對國際秩序負責任,也有利于美國,因為美國才是現行國際秩序的主要受益者。國際秩序的與時俱進、可持續發展,也是美國的核心利益。至于大選年美國擔心自身對國際秩序影響力下降,而拿中國來說事兒,世人只能一笑了之。
歷史一再證明,中美共建國際秩序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未來的選擇。
過去,中國是美國的二戰盟友,是戰后國際秩序共同締造者、捍衛者和受益者。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美在伊朗核問題、朝核問題等世界熱點問題上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沒有理由不堅持這種合作。
現在,中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主要參與者、利益攸關方,加入國際組織、批準的國際條約比美國還多,從全球氣候變化談判,到聯合國后發展議程,沒有哪項國際事務不需要中美合作。
未來,中國也必須和美國合作,推動國際秩序改革、創建新的國際秩序。中國傳統上是農耕文明、內陸文明、地域性文明,這三大文明軟肋,使得中國不可能提出、推行像美國那樣的全球秩序倡議;中國是世俗文明、取經文化,缺乏像美國那樣的“兩面靠洋”的地理優勢及基于基督教的普世價值。因此,中國不可能主導國際秩序,取代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