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同歡慶,亦被質疑“摻水”
早在去年11月10日,《紐約時報》就曾對劉慈欣及《三體》進行報道,文章提到劉慈欣作為“中國科幻導師”的成就,并認為《三體》將可能改變美國科幻小說迷的口味。
《三體》此次不負眾望在雨果獎奪魁,中國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資深科幻文學愛好者嚴鋒第一時間發布微博:“祝賀大劉為中國科幻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美國專業科幻雜志《克拉克世界》(The ClarkesworldMagazine)主編尼爾-克拉克(Neil Clarke)接受鳳凰網采訪時也對《三體》提出了極高的評價:“我已經把票投給了《三體》,另外我身邊很多編輯和朋友也都投給了《三體》。
在不少人為《三體》獲獎歡慶的同時,也有人指出此次獲獎摻雜水分。科技新聞網站虎嗅網發表一篇分析長文,質疑《三體》是因為“政治正確”,才陰差陽錯成為了種子選手。這篇文章指出,受美國右翼科幻作家團體影響,今年雨果獎偏向獎勵女作家、年輕作家、少數族裔作家等,使部分白人保守派的作家和作品完全被忽視。
而此前憑借《分離線》入圍雨果獎的作家馬爾科-克勞斯也因無法忍受美國右翼作家的行為,主動撤回了自己的候選作品。面對被質疑《三體》的獲勝是“小狗式的勝利”,劉慈欣本人在采訪時表示今年雨果獎受“小狗門”影響,有三個獎項空缺,含金量不足,他本人以平常心看待此事。
盡管存在不同聲音,不少人認為《三體》能成為星云獎和雨果獎的提名作品,已經是一次成功。而退出評選的作家馬爾科-克勞斯也在推特上發文稱:“說實話,我真想不出有哪部比《三體》更讓我想在候選名單上看到的作品了。祝作者劉慈欣和譯者劉宇昆好運!”
科幻小說成為互聯網“圣經”
拿下雨果獎只是《三體》一夜爆紅的引火索,真正讓其在網絡上屢遭“刷屏”的原因是其飽受中國互聯網各位大佬的青睞。有網友戲稱,《三體》除了是一本科幻小說之外,更是一本互聯網大佬們推崇的“圣經”。
中國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算是骨灰級的“三體粉”,他成功拿到了同名小說改編的《三體》電影的一個角色,一個董事長對科幻小說上癮如此令人吃驚。中國騰訊公司創辦人馬化騰也曾在今年某論壇上表示他在看《三體》,以及劉慈欣最近的幾個短篇小說。
中國手機品牌小米創始人雷軍也在微博上對《三體》“示愛”。他在微博上寫道,《三體》不僅僅是本科幻小說,本質上是本哲學書。他自己對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和降維攻擊印象尤其深刻。隨后在某戰略研討會上,雷軍更是大力推薦,表述《三體》其中的哲學道理對制定公司三到五年的戰略非常有幫助。
小說內容,恰似互聯網生態
為何中國互聯網大佬們如此推崇《三體》,速途網評論稱,這主要是原于書中提到的很多理念。文章稱,《三體》所描述的宇宙是一個非常殘酷乃至黑暗的宇宙。“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這正正與目前的互聯網生態相仿。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三體》提出了多種應對法則,比如“黑暗森林法則”——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小文明在宇宙尺度中很快可以通過技術大爆炸超越自己,被大佬們視為生存寶典。
評論文章稱,除了文中內容與互聯網商業時代的發展軌跡切合,文中一些話語也與各位大佬們的心理寫照相符。比如《三體III》里一句“毀滅你,與你何干?”的話,著實是互聯網商業大佬們面對技術爆炸時代的內心呼聲。
除了有互聯網大咖們的傾力推薦,《三體》的迅速增溫還因其本身作品和作者帶有的社會影響。《南京日報》評論稱,在很長時間里,中國人過于重視經驗總結而忽視原理探究,重視 “實”,而忽略“虛”。像劉慈欣那樣“忘記現實”、“有宇宙情懷”的人,在今天的中國不多,這也是中國科幻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文中最后提到,劉慈欣和他的《三體》能大受各界熱捧,這得益于時代的巨大進步,同時這也將對中國成年人或未來一代帶來正向的激勵意義。
(聯合早報網實習編輯 關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