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在我國由來已久。我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到清朝末年各封建王朝通過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因是分科取士,所以叫科舉。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民族文化教育。在當代,科舉制作為一種制度已不復存在,但其價值取向卻左右著現代人的教育觀念,“十年寒窗”換來“金榜題名”。因此,應試教育在一段時期成為我國教育的主導思想。在過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成分單一,國營以外的其它經濟成分很不發達,勞動就業的指標十分有限,就業門路相當狹窄。青少年能夠應付考試、能夠升學就意味著能夠就業。由于城鄉差別、工農差別的存在,農村青少年發奮讀書擠“獨木橋”,希望通過高考跳出“農門”,“知識改變命運”。就干部制度而言,在干部的選擇和使用上,一度出現“唯學歷”的傾向,片面理解干部專業化就是學歷化,忽視品德、才能、工作能力和工作實績,因此很多人盲目追求學歷,想方設法通過考試大關。由此,人們在觀念上只重視智育,忽視思想、道德、意志、情操及勞動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只重視書本知識的掌握,忽視思維的開發,忽視社會實踐鍛煉,忽視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在教育評價方面衡量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往往只看其升學率,評價一個學生優差也是看其考試分數。教育質量評估上的誤區勢必導致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把全部精力用在應付考試上。
“應試教育”給我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其弊端與危害相當嚴重。體現在以下方面:
1.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應試教育”只能使學生學到一些死的知識,促進了學生的片面發展,而不能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2.不利于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應試教育只重視少數升學有望的尖子學生,忽視對大多數學生的培養,挫傷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這就改變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嚴重影響了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施。
3.不利于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素質的提高。“應試教育”迫使大多數校長、教師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如何對付各種考試上,他們沒有時間去學習政治理論、教育科學理論和業務知識,不能進行教改實驗和總結教改經驗,進而影響了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4.不利于教育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試教育只是關注學生考試成績、關心學生升學率,結果使大部分未能升學的中學畢業生很難適應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這份報告首次提出了21世紀教育的“四個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報告中指出:“在一般情況下,正規教育僅僅是或主要是針對學會認知,較少針對學會做事。而另外兩種學習往往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有時也被看作是前兩種學習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延伸。”該委員會認為:“為了迎接下一個世紀的挑戰,必須給教育確定新的目標,必須改變人們對教育作用的看法。擴大了的教育新概念應該使每一個人都能發現、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也有助于挖掘出隱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財富。這意味著要充分地重視教育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單純看作是一種手段,是達到某些目的的必經之路。”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重新立足于教育與現代社會的多元化關系來考察教育內在的使命,需要從現代人所需具備的基本素質角度來理解教育的目的,從而使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能真正溶于我們這個日趨多元化的世界。于是,“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思想應運而生。
(二)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原是生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先天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腦的特點以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現在,素質這一術語在教育領域廣泛使用,認為它是在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不學而能的稟賦基礎上,在后天環境、教育和個人努力的條件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相對穩定而鞏固的特性。
人的素質可以根據不同標準分類。
按素質內容分類,可以分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術素質。按素質發展層次則可分為自然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三個層次。自然生理素質包括生理形態、生理機能、運動能力、適應能力等,是素質結構中的物質層面,促進這些素質發展,要求對其實施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包括知識才能品質、情緒與情感品質、意志性格品質、個性心理品質,它是人的生理組織結構(主要是人腦)的特殊機能。心理素質的發展要求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社會文化素質包括科學素養、道德素養、審美素養等。它是人的素質的重要內容,是人的本質的集中表現。促進這些素質的發展,要求對其施行社會文化素質教育。
所謂素質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培養、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其內涵應包括以下幾點:
教育內容的基礎性:強調個體基本素質的培養,從而為自學、自我教育、終身教育、進入高一級學校打下基礎。基礎教育的“基礎”不僅是知識、技術、能力的基礎,更是人生的基礎、做人的基礎、精神的基礎。
教育空間的開放性:不僅限于課堂。
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實施;倡導在教育中使每個形式都得到比較充分的全面發展。
教育機制的主體內化性與發展性:充分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主體精神,促進生動、活潑地成長發展;發展性是指它重視接受性的學習,更重視獨立的、創造性性格的養成;關心他們當下的學習成績和發展水平,更關心他們未來的學習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
教育價值的多元性:不僅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為社會的發展服務,也強調完善自身;激活、喚醒人的心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心靈的和諧達到完善的境地。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的知識灌輸到心靈中去,而是以知識的陶冶與智慧的激發來照料人的心魄,這樣的教育是為了給心靈尋找安頓之所、意義之鄉,而不是用各種知識技能粗糙地塞滿人心。
(三)素質教育實施的策略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不能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轉變學生觀,認識到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從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為重轉向教育學生做人、做文明人。
2.加強教育改革——從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苦學到樂學、被動學到主動學。愉快教育。
3.改革課程設置——由偏重數、理、化等自然科學轉向重視人文社會科學。以學科課程為中心向多種類型的課程相結合。
4.改革考試制度,實現教育評價體系的科學化。一是全面評價,二是使用多方面評價標準和多種評價方法。最終目標是以評價促發展。
5.提高校長、教師素質。
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且實際的情況要復雜的多。許多情況下,素質教育的實施不過是在原來的模式上增加了特長教育而已,在學生沉重的書包上又加上了沉重的手風琴、電子琴、畫筆畫夾。有的地方,學校開始減輕學生負擔,可家長不同意。素質教育要真正減輕學生負擔,但在許多時候它確成為增添負擔的旗號。所謂打著紅旗反紅旗。這就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各級黨政干部端正教育思想,對教育轉軌進行正確領導和有力支持。